评论

[社论]《重大灾害法》落地3年产灾反增,仅靠严惩不奏效

朝鲜日报网

查看韩文原文
▲ 14日下午,在首尔中区职业能力评价院举行的“旨在杜绝重大灾害的建设公司恳谈会”前,(右起)韩国雇佣劳动部长官金荣训、共同民主党产业灾害预防TF团长金周暎及其他参会人员正在默哀。/纽西斯
据统计,韩国《重大灾害处罚法》落地已经3年,但因产业灾害而死亡的人数并未减少,受害者数不减反增。韩国国会立法调查处分析该法案的立法影响并得出结果。《重大灾害处罚法》是一部严惩责任人的法案,不仅追究现场负责人,还追究事业主、经营责任人的刑事责任,最高可判处1年以上有期徒刑。

该法案在诸多争议环伺的情况下,自2022年1月底开始实行。在对其实行3年的影响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每年产灾死亡人数都在2000人以上,并未减少。2021年产业灾害者人数超过12万人,2024年增至14万人以上,呈现上升趋势。在被列为调查对象的重大灾害中,处理时间超过6个月的延迟比例超过50%,相较于其他犯罪10%左右的延迟比例,处理速度明显更慢;而且无罪比例为10.7%,是一般刑事案件(3.1%)的3倍多。

务必减少落后的产灾事故,这无疑是韩国社会正面临的课题。但如此严厉的法律实行3年不见期待的效果,只看到副作用越来越大,这意味着法律等制度可能存在结构性问题。调查延迟、无罪比例高很可能是法律规定模糊所致。事实上,在现场仍频繁出现“法律规定模糊以至于专家解读各不相同”,“做什么、怎么做一概不知”的反应。该法案一直被诟病使企业不顾现场安全,只专注于制作流于表面的文件以逃避处罚。

最近,每当有产灾死亡事故发生,韩国总统李在明有关产灾的言论和对策力度就会升级,甚至称产灾死亡是“麻痹大意的蓄意谋杀”。政府与民主党不断出台强硬对策与法案。但很显然,这种恐吓与严惩兴许能暂时提高警戒心,却无法减少产灾本身。产灾不减的背后固然有现场慢性安全意识淡薄的原因,但非法转包、外国人劳动者沟通问题、老龄化等结构性因素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政府应当正视这些实际问题,并出台切实有效的对策。

输入 : 2025-08-29 10:51  |  更新 : 2025-08-29 12:33

朝鮮日報中文版 cn.chosun.com
本文版权归朝鲜日报网所有, 对于抄袭者将采取法律措施应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