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切始于1920年代美国一位广告专家的创意。只需加入“本月读书俱乐部”,就能近乎免费地收到新书。每月还会随信寄送“推荐图书新闻简报”,如果未寄回“拒绝明信片”,就会寄出推荐书籍并收费。这就是利用消费者的惰性和健忘的“默认选项”(Negative Option)的诞生。它是如今“免费试用后自动续费”的鼻祖。
▶这种“掐脖子”技术随着宿主的变化而不断进化。如果说21世纪初像无政府状态般覆盖电脑屏幕的“弹窗广告”是第一代,那么智能手机时代的第二代则要狡猾得多。它们通常会把“取消”按钮设计得像找茬游戏一样难以找到,而把“支付”按钮设计得像飞机跑道一样宽阔,这种“暗黑模式”已成为了标配。最近,甚至出现了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强制运行应用的恶意代码。这种存在百年的老手段与数据科学家相遇后,甚至动用了人工智能(AI)来不停地挖掘人类的心理弱点。
▶矛变强了,盾牌也会变更为坚固。国外早已对“数字掐脖子”举起了铁棒。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对“亚马逊Prime”如迷宫般的取消订阅程序,即“无法摆脱的掐脖子”提起诉讼,最近达成了3.5万亿韩元的和解。此前,游戏《堡垒之夜》也因巧妙地诱导付费,支付了约7000亿韩元(人民币约36亿元)的和解金。欧盟(EU)干脆制定了名为“数字服务法”的强有力的监管措施,可以征收高达营业额6%的天文数字的罚款。
▶虽然韩国国内的公平交易委员会和放送通信委员会事后表示要进行调查,但已经有许多消费者遭受了不便和损失。1日酷澎表示,已向十几家合作伙伴公司提起诉讼,指控其利用“绑架广告”强制引导用户跳转至酷澎网站,涉嫌“妨碍业务”。一直以来作为“绑架”最终目的地的酷澎,突然自称为“受害者”并拔出了刀。不知这是“以夷制夷”还是“贼喊捉贼”,引发了争议。无论怎么说,“数字掐脖子”的问题已经浮出水面。但令人不安的是感觉这并不能解决问题,而是会出现新的手法。
- ▲ /插画 = 李撤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