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为了应对美国在半导体、人工智能、电池领域的遏制,中国政府加强了对包括稀土在内的战略性矿产资源的管制,全球高端产业供应链因此被动摇。图为2019年5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前排左)在视察江西省某稀土生产企业。/新华社、韩联社
中国大规模整顿矿产供应链的核心在于“加强中央管控”和“全面扩大管控品类”。中国已建立覆盖矿产生产全过程的跟踪系统,还于去年年底通过了《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条例》,将矿产出口控制中心统一至商务部。此举旨在提高管控效率,由一个部门统一负责战略性矿产的出口。管控品类也扩展到电动汽车、电池等全球尖端产业的必需品。今年4月,中国面向美国宣布了对实际上100%由中国开采和提炼的7种稀土元素(包括钐、钆、铽、镝、钇等)实施出口管制。此举可以理解为在17种稀土元素中,仅选择了国防工业和尖端技术必备的重稀土。
中国严控稀土类出口……美国福特工厂停工,战斗机生产也受阻
由于中国整顿矿物供应链,原本被视为一般工业材料的商品海外出口被推迟的事例激增。中国海关突然中断出口企业运至韩国、美国等国家的矿物的通关程序,商务部要求以文件形式确认相关矿物的“出口合规性”。北京消息人士透露,从5月开始,只要是电子电路部件(半导体芯片)或含有特定矿物的原材料,无论数量多少,即使不属于监管对象,也会自动成为验证对象,由此导致出口受阻的情况频发。《金融时报》(FT)称:“中国海关对钛棒、锆管等不属于官方监管对象的一般金属产品也推迟通关。”
- ▲ 制图 = 白亨善
中国加强战略性矿产管控的最终目标是构建国家管理体系,从根本上杜绝战略性矿产的非法开采和走私。这是为了避免重蹈2010年与日本钓鱼岛发生争端时,因走私问题导致稀土出口限制未能奏效的覆辙。
此前,中国从2010年代开始大规模合并稀土企业,实现了从开采到加工的中央管制。去年,南部的“中国稀土”和北部的“北方稀土”两家公司合并了“广东稀土”,垄断了矿山开采以及冶炼、分离工艺的生产份额。中国在2023年引入了“追溯系统”,要求矿物出口企业在出口前必须报告交易记录、客户信息和交易量。去年,中国建立了稀土生产全过程追溯体系。今年2月,中国严厉打击矿物相关技术的外流,中国企业自发停止了“锂提取过滤装置”的出口。
中国计划管控的矿物种类数量在进一步得到强化的国家指南上骤增。商务部正在重新审议出口管制清单上所列商品的“衍生商品”是否能够出口。以用于航空电机的钐为例,与之直接或间接相关的零部件和化合物(按HS编码标准)有200多种。商务部要求必须逐一获得这些商品能否出口的答复,然后才能出口。
中国在严格管控本国矿产的同时,也在大量采购镍、锂、钴、铜等战略性矿产,以扩大国家储备量。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去年12月至今,中国已购买了10万吨镍作为国家储备。往年一年的储备量约为6万至10万吨,而今年的镍储备量可能会增至过往的两倍。调查机构基准矿业信息(Benchmark)的数据显示,未来10年里,非洲开采的锂中将有90%被中国企业拥有或出自中国企业投资持股的矿山。
专家认为,中国彻底切断稀土出口的可能性很低。因为这不仅会导致美国、韩国、日本、欧洲等邻国和主要国家的反对,还可能造成国际压力。韩国约95%的矿物需求依赖海外进口,作为主力产业的半导体和电动汽车所使用的石墨(对华依赖度97%)、锂(84%)、锗(74%)等主要矿物均依赖中国。中国对矿物供应链的重组必然会对韩国产业界产生直接影响。还有警告称,中国加强对矿物的管控可能会适得其反。前《华尔街日报》驻北京分社社长鲍勃·戴维斯说:“中国施压的力度越大,就越会刺激其他国家开采和生产稀土,从长远来看,对中国是有害的。”
☞稀土类
自然界中含量较少的17种稀有金属。它们是导热和导电性很好的半导体、电动汽车电池等的核心材料,被誉为“尖端产业的维生素”。稀土从发现到生产需要耗费15年以上的时间,因此难以在短期内实现商业化。国际能源署(IEA)预测,截至2040年,稀土需求将达到目前的7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