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

中国领跑全球贸易 韩国渐失立足之地

中国进口总额中韩国产品所占比重下降

白刚宁/崔炯硕/金恩廷

查看韩文原文

中国去年的贸易规模突破4万亿美元,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
中国之所以在加入世贸组织(WTO)12年后就能成为对外贸易第一强国,出口和进口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进口额年均增长20%以上,远超排名第三的德国,接近美国(第一位)的78%(以2012年为准)。
这意味着中国正从“世界工厂”转型为“世界消费市场”。
然而,虽然邻国消费市场大幅扩大,但韩国企业的立足之地逐渐减少,在这一市场上的地位不断下降。
韩国企业被半成品和中国本土企业合作、高级消费品和西方合作的中国外资企业抛在后面,还有一些竞争力的韩国大企业也和承包商一起迁往中国当地,从而导致韩国的生产和就业遭遇寒流。
对韩进口额在中国进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从2007年的10.9%降至2012年的9.2%。
中国现在正在全球第一大贸易国的基础上向着全球最大消费市场勇猛前进,而韩国则在技术、劳动、资本竞争力方面被赶超或处于落后局面,丧失了很多机遇。
◇韩国贸易面临两大障碍2011年第一季度LG电子在中国电视市场上的占有率(以营收为准,DisplaySearch资料)为4.5%。
这一数字去年第三季度降至2.7%。
原因是创维、长虹、TCL等中国电视厂商推出低价产品,抢夺了市场。
电视领域的这种情况还算好的。
去年第三季度LG电子手机在中国市场上的占有率跌至0.2%(以数量为准,SA资料)。
2010年第一季度的占有率还是4.1%,但短短三年过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一度属于中国国内主要手机销售商的LG电子沦为众多中小手机制造商中的一份子。
这是因为几年前还属于高科技的智能手机制造技术成为通用技术后,中国企业纷纷推出平价智能手机。



出现上述状况的不只是最终消费品。
在零配件等半成品和工业材料领域,韩国企业也被中国本土企业抛在后面。
直到2005年之前,韩国产挖掘机在中国市场上的占有率还高达近50%。
但中国本土企业三一集团在政府采购项目的支持下发起猛烈追击后,斗山Infra-Core的当地占有率2012年跌至9%,现代重工跌至8%。
出现这种情况后,斗山Infra-Core在2011年竣工的苏州工厂运转两年后,于去年将其关闭。
中国半成品进口市场正向着不利于韩国的方向发展。
这是因为,中国政府的政策方向是减少附加值低的加工贸易,同时促进本国企业的国产化。
韩国对中出口中,机械、电子零配件等半成品所占比重为72%(2012年),但需要进口半成品的加工贸易在中国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从2000年的49%下降到2012年的35%。
现代经济研究院分析称,半成品出口比重较高的石油化学、金属、IT领域今后可能会受到打击。
◇离开本土进入中国的外国大企业起亚汽车位于中国江苏省盐城的第三工厂(规模为30万辆)今年上半年竣工后,现代、起亚汽车在中国当地的年生产规模将达到180万辆。
现代汽车还计划在中国内陆地区的重庆市建设第四工厂。
现代、起亚汽车在中国当地的生产规模10年里迅速扩大,零部件供应商也开始在北京、盐城附近建厂,形成“零配件集群”。
进军美国的现代、起亚汽车的零部件供应商有45家,而进军中国的供应商有417家,是美国的近10倍。
如果当地零配件采购率达到近99%,运输机械零配件出口量将大幅减少。
世界第一大汽车厂商、环保车产量居世界首位的日本丰田汽车与中国本土企业第一汽车集团和广州汽车集团携手合作,共同在当地开发混合动力车。
第一款汽车将于明年上市。
丰田汽车此前只相信“日本制造(Made in Japan)”的技术力量,一直坚持在日本当地生产混合动力车。
但是现在则打算在中国生产核心零配件并开发控制技术。
韩国产业研究院(KIET)国际产业合作室室长赵哲(音)评价说:“中国产品的价格竞争力是主要原因,但同时也证明中国的技术力量取得了飞跃性进展。
”庆熙大学教授全炳瑞表示:“如果不努力提供中国人喜欢的产品和服务并将其打造为高级品牌,蓬勃发展的中国内需市场上将没有韩国的立足之地。


输入 : 2014-01-14 14:17  |  更新 : 2014-01-14 14:17

朝鮮日報中文版 cn.chosun.com
本文版权归朝鲜日报网所有, 对于抄袭者将采取法律措施应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