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能手机制造商小米今年第一季度在中国的销量超过了970万部。
在当地的市场占有率为10%,排名第三。
排在小米之前的只有全球智能手机销量居首位的三星电子和联想。
就连从去年开始首次向中国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中国移动”供应iPhone的苹果也被小米挤到了第4位。
中国当地的通信设备企业华为、手机制造企业中兴的占有率全都低于小米。
小米是一家新生企业。
首次推出“小米”智能手机是在2011年8月。
但该公司在中国力压苹果,甚至威胁到三星电子和联想,令人刮目相看。
小米迅猛发展并不仅仅局限于本土。
在易观国际(Canalys)统计的世界智能手机销量排名中,小米力压台湾的HTC排在第10位。
另一家市场调查企业Strategy Analytics(SA)的统计结果显示,小米以3.9%的全球市场占有率直逼LG电子(4.3%)。
如果加上华为、联想、酷派、中兴等现有的制作企业,中国企业的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占有率超过了20%。
甚至有人预测,中国智能手机以本国市场上的迅速增长为基础,可能会超越三星、LG等韩国产品。

▲图=朝鲜日报
◇中国智能手机发展迅猛从两三年前开始,就有观测认为,中国智能手机将飞速发展。
因为中国市场巨大,再加上喜爱本国产品的“爱国消费”情况,所以中国企业可以快速发展。
以国家为单位,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从2012开始成为世界最大市场。
2013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规模约为3亿部,占世界市场的30%。
更重要的是,和已经开始进入成熟期的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市场不同,中国市场还有很大的增长潜力。
中国企业正在运用在本国扩大规模后,将影响力扩展到东南亚等新兴市场的战略。
中国智能手机可以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是出现“技术普及”趋势。
就是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制造技术也不再特别,变得常见。
过去,企业之间在智能手机制造技术方面存在差距。
三星电子的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MOLED)屏幕和苹果的软件就是典型的例子。
他们利用本公司独有的尖端技术拉大了与其他企业产品之间的水平差距。
以此为基础,两家公司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排在第1位和第2位。

▲图为,中国第三大智能手机制造商小米副总裁雨果•巴拉正在展示新产品。
小米、华为、联想、酷派、中兴等中国智能手机企业第一季度全球市场占有率之和超过了20%。
照片=小米Facebook
现在情况则有所不同。
全球制造企业用几乎相同的零配件生产智能手机。
就是说,苹果和三星电子使用的摄像头配件中国企业也可以使用。
本月初,中国的新生制造企业“一加”发布了首部智能手机“OnePlus One”。
相当于智能手机大脑的应用处理器(AP)采用了和三星Galaxy S5相同的型号,摄像头使用了索尼制造的配件。
显示屏是和LG电子“G pro2”同级别的产品,但价格只有299美元(以低储存容量16GB型号为准)。
该价格在现有的高端智能手机中最低。
该产品在美国的IT专业媒体Engadget的评估中获得了90分(满分为100分)。
这一分数比三星电子的任何智能手机都要高。
这是因为低廉的价格发挥了作用。
◇凭借价格、灵活性具备全球竞争力专家指出:“如果认为中国智能手机企业迅猛发展仅仅是因为价格低廉,那就大错特错。
”如果受欢迎的原因仅仅是价格低廉,那么联想、华为、中兴等已经形成规模经济的大企业的增长速度应该更快。
但实际上领先的却是新生企业。
全球畅销书《长尾经济学》的作者、无人机制造商3D Robotics首席执行官(CEO)克里斯·安德森认为小米是“全球开放式创新做得最好的企业”。
原因是小米的企业文化与以制造业为核心成长起来的其他中国企业截然不同。
小米最初是以软件起家。
刚开始发行了基于安卓操作系统(OS)的“MIUI”操作系统,后来逐渐成长为自主生产硬件的企业。
创始人兼CEO雷军是在软件领域工作了20多年的资深人士。
企业文化也以软件为核心。
小米每周都会修改一次主要软件。
通过网站论坛和社交网听取顾客意见后于每周四升级功能。
这比每个季度升级一次操作系统的苹果以及每月一次的三星电子反应更敏捷。
“一加”的所有软件都交由美国硅谷专门企业生产。
该公司智能手机核心软件的生产商是美国公司Cyanogen。
Cyanogen是软件开发者史蒂夫·科恩迪克创立的公司。
科恩迪克在改造安卓操作系统方面的能力得到公认,一度还成为三星电子的“猎物”。
也就是说,曾参与开发三星Galaxy S系列产品的科恩迪克开发的软件现在被中国智能手机使用。
◇韩国企业占有率或被蚕食中国智能手机是否会对韩国企业构成威胁?专家分析称:“对于遥遥领先的三星电子来说,应该不会构成太大威胁。
但对尚未在世界市场上确保地位的LG电子和泛泰来说,会构成威胁。
”奥纬咨询公司董事申宇锡(音)表示:“三星电子可以在全球125个国家同时推出Galaxy S5智能手机,产品供应销路管理能力非常强。
他们经过10多年时间与全球移动通信公司、零售企业和零配件制造商建立了牢固的互信关系,这不是刚刚进入世界市场的中国企业可以超越的。
”成均馆大学软件系教授郑泰明警告说:“中国企业的生产技术几乎已经追上韩国企业。
如果韩国企业继续保持以制造业为主的思考方式,很快就会被中国企业超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