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

打破文理科壁垒 大企业欲塑造跨界人才

辛殷珍 朝鲜日报 记者

斗山重工为员工开设了“针对人文、社会类专业的基础工学”课程。斗山重工和中央大学工学院共同开发的这一课程旨在向人文系出身员工提供学习基础工学知识的机会,让他们理解工学思考方式,便于和工程师沟通。中央大学工学院教授和公司工作人员负责授课,科目包括工学理解、金属基础课程和基础设计等。看到该课程倍受年轻员工的青睐,斗山重工又为理工系出身员工开设了“针对工学专业的基础经济学”课程。

◇大企业欲培养文理兼备的综合性人才

近来,大企业纷纷为人文系员工开设工学教育课程,为理工系员工开设基础经济学、人文学课程。现代汽车去年针对员工举行了10次讲座,其中包括5次韩国史讲座和5次世界史讲座,今年截至6月共举行了10次人文学讲座。现代汽车总裁郑梦九最近在管理层会议上也强调了“历史教育”的重要性,他表示:“历史观明确的员工才能爱自己、爱公司、爱祖国。如果带着明确的历史观售车,同时也能售出韩国的文化。”

▲ 中央大学工学院的一位教授(中)正在向毕业于人文、社会、经济类专业的斗山重工员工介绍特拉斯特桥墩的制造过程。照片=斗山重工提供

理工科出身员工较多的LG电子为了让工程师的思考方式更灵活并具备人文学素养,在公司教育网站“Learning net”开设了“EBS人文学馆”专栏。该专栏免费提供150多个EBS收费视频讲座,范围包括历史、经济、艺术等9个领域。

三星集团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他们挑选优秀的人文系出身员工,并通过培训使其转型为工程师。这就是配备软件专家的“三星聚合软件学院(SCSA)”,他们选拔新闻广播学、哲学、心理学等人文系毕业的新员工,利用六个月时间对其进行960个小时的软件 (SW) 教育。三星此举是为了在技术开发过程中加入人文学元素。去年12月和今年6月培养出的SCSA第一和第二届毕业生(388人)都被安排到三星电子和三星SDS工作。

◇企业为何争相开展再教育?

企业不惜投入巨额资金推进员工再教育是因为高中、大学的专业差异会导致沟通方式乃至业务处理方式出现差异。例如,对于英文单词“power”,经济专业毕业生大都会想到“权力”,而理工专业毕业生就会想到“电力”。 思考方式完全不同的员工们在一起工作时,不仅难以沟通,有时还会发生不必要的摩擦。斗山重工主管员工教育工作的部长李民秀(音)说:“理工系毕业生在全体员工中所占比率达85%以上,很多人文系毕业的新职员在进入公司后面对生疏的专业术语直冒冷汗。理解其他专业知识的融合式教育是培训新员工时不可或缺的一环。”

制造业领域最近出现的“学习人文学”热潮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随着企业之间的技术水平趋于平均化,仅凭技术、技能突出的产品很难在市场上取得成功。三星电子人事组的一位相关人士表示:“以感性为基础的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培养具备人文学素养同时又理解技术的人才成为公司内部教育的核心目标。”

输入 : 2014-10-16 14:34  |  更新 : 2014-10-16 14:36

朝鮮日報中文版 cn.chosun.com
本文版权归朝鲜日报网所有, 对于抄袭者将采取法律措施应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