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以下简称三中全会)12日落下帷幕。三中全会上,习近平领导的中国政府提出了涵盖所有领域的全面改革蓝图。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重组后召开的第三次全体会议,于全国代表大会一年后召开,会上提出重点政策路线。
中国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在1993年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市场经济理论,为20年后崛起为两国集团(G2)成员奠定了基础。外界对此次三中全会的关注焦点主要集中在其能否成为未来10年内超越美国成为“G1”(世界第一)的基石。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了7%的中速增长战略。但他的目标是超越“G2”,在10年任期内创造“G1传奇”。这就是习近平的“中国梦”。
但是,中国面临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过去30年里,中国年均增长率达到10%,GDP(国内生产总值)提高4倍以上,但国民生活水平仍然不高。这是因为国家财产的70%属于国有财产,10%的增长份额中有7%属于国家,而13.5亿人口30年来只靠3%的增长生活。收入分配是习近平改革的核心问题。他的改革方式是在政府、企业、市场的所有领域收回共产党的有形之手,利用“市场的无形之手”改变分配结构。
◇三大改革和三大融合
中国政府释放相当于GDP两倍的大规模资金后仍然出现钱荒、地方负债激增、房地产泡沫等现象,这是因为中央政府陷入“GDP至上主义”,地方政府官员将自己的政绩与GDP挂钩。
对此,习近平正式宣布要抛弃GDP至上主义。“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邓小平式增长至上主义经济模式遭遇转折点。保持经济持续发展,但要转换增长方式,寻求“最佳切合点”,这便是本次三中全会的核心主题。
本次三中全会改革方案的关键词是三大改革和三大融合。即,改革药效已经消失的邓小平式对外开放型改革路线,通过“人改、土改、金改”的对内开放型改革路线,解决大国经济存在的问题。为完善和实现这一计划,缩小政府职能、控制垄断产业以及全面改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企业创新体系、对外开放体系等成为中国政府的八大重点管理领域。
实现方式是融合。如果说共产党之父毛泽东的融合是枪杆、权力和农民土地的融合;共产党之子习近平的大国经济融合就是“市场化、金融体系和共产党的融合”。其核心是共产党利用“市场上的无形价格机制”提高经济效率。
◇改革不能操之过急
在中国经济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变、国有企业改革、农村改革、市场化改革都是在三中全会上提出的。历届三中全会可谓是中国经济的跳板。中国在此次三中全会上提出的改革方案的目标是,在习近平执政10年内通过结构调整摆脱发展中国家的行列,成为世界第一。
目前美国GDP为16万亿美元,中国是8万亿美元。如果保持7.2%的年增长率,中国GDP将在10年后翻一番。再加上中国人民币每年升值2%至3%(相当于美国的年增长率),中国GDP将在习近平执政期间超越美国。这就是习近平信心百倍提出7%中速增长政策的原因所在。
中国目前的GDP虽然只有美国的一半,但却独自消费世界主要矿物和谷物等主要资源的30%至48%。如果中国GDP翻一番,中国将独占世界主要资源的60%至96%(以2012年为准)。如果保持高速增长趋势,中国就必须与包括美国在内的全世界国家展开资源争夺战,同时不免要与幕后掌控全球资源的美国发生战争。此次三中全会上提出的习近平时代改革方案背后隐藏着习近平的真实打算。即,避免与美国发生冲突,为超越美国、打造大国经济赢得时间。
习近平在三中全会召开一个月前曾强调“改革要三思而后行”。习近平改革的重点是保持稳定。中国已经成为两国集团,中国经济不能突然加速。就是说,在谋求可持续增长的同时解决此前高速增长引发的矛盾是唯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