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相关报道的作者是《德国日报》(die tageszeitung)记者,同时也是华盛顿智库研究员。德国记者的文章占用两个版面,其核心非常明确。他认为,所有人都羡慕的中国经济已经开始下滑,下滑程度将超乎想象。
这两篇长篇报道反映了美国如何看待东北亚正在发生的变化。
《华尔街日报》的论调总是十分明确。大部分报道不是关注对与错,而是关注对资本主义做出多少贡献。想要成为“第二美军”的日本和经济走下坡路的中国相关报道可谓是亚洲现状的缩写。也可以说是资本主义国家看待亚洲的普遍目光。
原本在中国投资的美国企业正加速回到本国。纷纷“走出去”的美国企业从去年开始出现“回归潮”。这就是所谓的“脱中国(China Exodus)”现象。以苹果为首,IT企业率先撤离中国。虽然看似“经营嗅觉”敏感的美国企业脱离中国的速度最快,但实际上最先展开行动的国家是日本。日本从2010年开始就撤离中国。它并不像美国一样吵吵嚷嚷地撤离,而是悄悄地离开中国。此外,并不像美国企业一样因为爱国心返回美国,而是选择东南亚市场代替中国。
最主要的原因是人工费。能够聘用1名日本人的成本可聘用10名中国人的现象已成过去。从2010年起,日益高涨的反日情绪也是主要原因之一。2010年发生钓鱼岛冲突后,中国全面中断了对日本的稀土出口。这让日本产生了与中国无法成为商业伙伴的想法。去年9月日本做出钓鱼岛“国有化”决定后,在中国全境掀起了反日示威。不但日本百货商店和汽车被烧毁,行走在路上的日本人也被殴打。当时,日本人通过电视看到了国旗被烧毁的过程。但几乎没有人指责中国。听到的只是在中国无法安心工作的声音。因此,去年9月撤离中国成为一种常识。
日本立即展开行动。逐年上升的对中国投资瞬间减少。2011年日本的对中国直接投资为130亿美元。2012年也没有太大的变化,依然是130多亿美元。而到今年上半年,对中国的投资额减至50亿美元左右。预计今年很难超过100亿美元。投资额不是上升势头受挫,而是绝对金额减少。对中国的投资减少和对东盟地区的投资形成了对比。日本对东盟的直接投资额仅2013年上半年就达到100亿美元。同比(62亿美元)增加38亿美元。原本应流入中国的投资额转向东盟地区。经济专家预测,日本的“脱中国”经济政策今后将进一步加快。无暇顾及上海自由贸易区。
日本通过经济对中国展开的攻势虽然只是一部分,但已经取得了成果。成果主要有两种。首先是稀土。与价格最高时的2011年相比,2013年上半年稀土的价格降至十分之一,而且出口量也剧减。日本开发出可代替稀土的资源后,中国稀土的价格暴跌。由于日本的有效应对,稀土的价格今后将进一步下跌。第二是,今年9月11日迎来钓鱼岛国有化一周年,但在中国根本没有示威的消息。考虑到一年前政府在一定程度上“默认”群众反日示威,今年平安度过国有化一周年,可以看作是,政府意识到日本投资额剧减而采取的措施。但日本已经正式展开脱离中国的行动。在中国无法安心工作的情绪已经蔓延。与中国抗衡的安倍晋三的政策并不是刀或枪,而是精打细算的算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