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中国、日本三国目前正争相扩大货币互换对象。
货币互换协议原本是两国签署用本国货币兑换对方国家货币的协议以应对外汇不足状况,但韩中日三国积极利用货币互换协议,不仅用其应对危机,还将其视为扩大“经济领土”的手段。
韩国最近陆续决定与印度尼西亚、阿联酋(UAE)、马来西亚等资源富国签署货币互换协议。据悉,韩国还考虑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签署货币互换协议。致力于“人民币国际化”的中国10月10日与欧洲中央银行(ECB)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进入今年以来已与巴西、英国、匈牙利、阿尔巴尼亚等五国央行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美国缩小量化宽松规模后一些亚洲国家可能面临美元不足,而日本今年5月表示,将扩大与亚洲国家之间的双边货币互换规模。日本正积极采取行动,上月将日本与印度之间的货币互换规模扩大到原来的三倍。
东亚三国都在为扩大经济领土而扩大货币互换规模,但战略重点有所不同。中国致力于将人民币打造成国际储备货币,为实现“人民币国际化”而竭尽全力。日本为成为亚洲金融盟主而将货币互换协议视为战略工具。处于中国和日本夹缝中的韩国则想利用货币互换协议实现“一箭三雕”,加强与资源富国的金融合作,为韩元国际化奠定基础,同时增强危机应对体系。
◇中国致力于人民币国际化
中国10日与欧洲央行签署规模达3500亿元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后,法国媒体报道称,这将有助于欧元区(使用欧元的17个国家)人民币交易领跑者法国巴黎成为国际人民币交易枢纽。而英国财长乔治•奥斯本15日访问中国时表示:“伦敦将成为中国人民币的‘国际枢纽’。”可见欧洲主要国家之间就人民币交易枢纽的竞争非常激烈。英国已于今年6月和中国签署了规模达2000亿元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
中国从2009年开始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并为此将货币互换协议视为战略工具。要想促进使用人民币的国际交易,需要在国外轻松兑换人民币,而这就需要货币互换协议。对象国也是遍布各地。中国目前与亚洲、南美、欧洲等地的23个国家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因为目标是人民币国际化,所以所有货币互换协议都是对方国家货币和人民币之间的交换。
2010年,人民币在全球外汇交易中所占比重仅为0.9%,列世界第17位,但今年提高到2.2%,排名升至第9位,可见国际上的人民币使用规模大幅增加。亚洲金融学会会长吴正根表示:“中国最近不顾出口竞争力减弱而允许人民币升值,借美元地位动摇之机快马加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日本盯准亚洲金融盟主地位
日本已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欧洲央行(ECB)、瑞士签署了无限期货币互换协议,为应对外汇危机准备了丰富的“弹药”。日本外汇储备达1.25万亿美元,继中国(3.5万亿美元)之后列世界第二位。日本扩大与亚洲国家的美元货币互换规模,这些国家面临危机时提供美元,以暴露出其想要成为“亚洲金融盟主”的野心。在今年5月举行的亚洲开发银行(ADB)年会上,日本副首相麻生太郎表示:“为应对美元不足状况,日本将扩大与亚洲国家之间的双边货币互换规模。”因此,日本今年8月延长了与印度尼西亚之间规模达12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协议,上月与印度达成协议决定将货币互换规模从150亿美元扩大到500亿美元。
日本将韩日货币互换协议利用到政治上。韩日货币互换规模在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一度达到700亿美元,但由于独岛等问题导致韩日外交纠纷加重,货币互换规模从去年开始缩小,最近缩小到100亿美元。
◇韩国意在确保资源和外汇
韩国政府和央行韩国银行就近来的货币互换协议签署方向制定了三大原则,即金融合作、提高韩元境外利用率和完善金融安全体系。从签署协议的优先顺序来看,资源富国成为首选。当然,韩国签署货币互换协议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应对危机。韩国政府的一位相关人士表示:“主要是为了拓宽韩国的外汇网,巩固应对危机的安全体系。”发生危机时可以用韩元交换资源富国的货币,确保天然资源,从而应对危机。如果与澳大利亚等在国际上货币交易比重高的国家签署,更容易确保流动性。
有人指出,韩国和日本之间的货币互换规模急剧缩小后,韩国开始另辟蹊径,将资源富国视为发生危机时确保外汇的途径。《金融时报》(FT)指出:“像韩国这种需要进口资源的国家签署货币互换协议有助于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稳定,还有助于降低对结算货币美元的依赖度。”延世大学教授成太胤表示:“一旦发生危机,与美国、欧洲、日本之间的货币互换协议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有必要推进与发达国家签署货币互换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