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传媒《财新》最近和4名中国权威经济专家对中国经济的问题和未来进行了分析。这4位专家分别是,曾担任过邓小平经济顾问的前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吴敬琏、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陆百甫、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主任祝宝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
外国的中国经济专家大多认为,中国经济的三大问题是房地产泡沫、影子银行、地方负债问题,但中国国内专家的看法却不同。他们将“生产过剩”和“腐败”视为中国两大经济危机因素。
◇中国专家:生产过剩问题严重
祝宝良表示:“目前,不仅是钢铁、有色金属、建筑材料、化学工业、造船等传统产业,就连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碳化纤维等新兴战略产业也出现生产过剩问题。部分产业虽然生产过剩问题严重,但依然在扩大投资。”这种生产过剩问题有可能引发企业利润下滑和资源分配不当等问题。中国生产过剩的特点是,并不是因为有效需求不足或企业间的激烈竞争,而是因为“地方政府的干涉”。
韩国驻中国大使馆一位高层官员表示:“最近,在中国地方政府依然有不少官员试图与韩国政府或大企业签署谅解备忘录(MOU)。这是为了在任期内做出成绩给中央看。”在中国如果想成为领导人,担任地方官员时的“成绩单”非常重要。包括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内的7名政治局常务委员(最高领导层)都曾担任过地方负责人,并接受考评。而确保高分的就是经济增长率和所吸引的投资额等。
- ▲在对中国经济的预测出现分歧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专家认为,生产过剩和腐败问题是经济危机的核心因素。图为,在中国上海101层的大厦——国际金融中心擦玻璃的工人正在空中作业台上待命。照片=彭博社
◇腐败问题和中国经济的五大陷阱
吴敬琏分析称,“腐败”是中国经济的绊脚石。他指出:“从1988年开始学界就提出行政权力广泛干涉微观经济造成腐败问题。应通过市场化改革减少政府对经济领域的干涉。”习近平发动“反腐战争”和经济结构改革不无关联。但《华尔街日报》指出“中国腐败问题根深蒂固,反腐难如登天。”
陆百甫指出:“中国面临的危机不是‘外患’而是‘内忧’”,并强调应小心“五大陷阱”。
首先是“中等发达国家陷阱”。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南美国家经济迅速增长,但由于没有成功推进分配、产业革新,所以失去了发展动力。第二是北欧的“福利国家陷阱”。福利制度一旦推行就很难缩小规模,所以必须慎重。
第三,不能掉进因日元竞争力减弱和房地产泡沫而经历“失落的20年”的“日本式发展陷阱”。经济开发导致的环境污染和中国崛起招来的全世界的牵制也是阻碍中国经济的“陷阱”。
◇从量的增长到质的增长
虽然存在诸多危机因素,但多数专家还是认为“源自中国的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很小。陈东琪表示:“从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上升、电力使用量增加、货物运输指标改善、商品库存增加、中央财政收入增加等方面看,中国经济的内部条件良好,而且美国、欧洲的经济也开始复苏,外部环境有所改善。第四季度经济增长率将高于第一和第二季度。”
中国今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率为7.7%,第二季度为7.5%。陆百甫指出:“出现中国危机论是因为对中国经济期待过高。”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是在到达一定发展阶段后出现增长趋缓现象,所以中国经济增长率下降并不奇怪。
他预测:“今后30年里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缓慢下降,实现稳定增长。”他主张,中国尚未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国际化,仍有发展潜力。吴敬琏也指出:“巨额投资带动的高速增长已经达到局限”,并强调质的增长比量的扩大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