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

日世界遗产的奇怪英语翻译

金秀蕙 朝鲜日报驻东京特派记者

查看韩文原文
“强制劳作但不是‘强制劳动’”。

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5日(当地时间)在日本产业革命设施的世界遗产登载决定文上反映了朝鲜人强制劳作的事实。但是,日本试图在决定文墨迹未干之前通过任意翻译对此事实进行“稀释”。这辜负了“韩日通过对话解决问题,将成为关系良性循环发展的契机”(韩国外长尹炳世)的期待。因此,有担忧认为,或许这将成为韩日间恢复信任的绊脚石。

▲ 韩国外长尹炳世6日出席国会外通委全体会议,正在回答有关日本明治产业设施的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登载问题(左边照片)。右图是日本外务相岸田文雄3月由金浦机场进入韩国的照片。

日本外长岸田文雄5日晚在教科文组织会议结束后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日本代表所说的‘(朝鲜人劳工)强制劳役(forced to work)不意味着‘强制劳动’(forced labor)。”日本政府在日语版翻译文上采用“動かされた”这一被动的表达方式,将“forced to work”解释为“被强制工作”。

日本政府以文字游戏或稀释式方法翻译“强制性”与“对于朝鲜人强制征用受害人的责任问题已经根据韩日请求权协定得以完全解决”的立场有关。这是因为担心如果正式承认“强制性”,或许会引发法律责任问题。即“不是强制劳动”有着强调“当时征用是合法的,因此,就算因为征用从事了违背个人意志的劳动,也只能从道义上表达道歉,而不存在法律责任”的意图。

日本外长岸田文雄在记者招待会上强调:“1965年请求权协定已经最终解决了征用等所有问题的这一立场没有变化。”

韩国政府认为日本的这种表现是由于意识到日本国内保守舆论的存在,因此,在正面应对上显示出节制态度。

5日,在德国波恩举行的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上日本代表团用英语说:“将告知上世纪40年代众多韩国人在违背自己意志的情况下被动员(brought against their will)在恶劣条件下进行强制劳动(forced to work under harsh conditions)这一情况。”

对此,韩国代表团回答说:“这是核实历史事实的重要一步。”由于日本正式认证了征用的强制性,韩国在一天前删除了本打算包含在演讲中的“强制劳动(forced labor)”这一表达方式。但是,强制劳役(forced to work)和 强制劳动(forced labor)有什么差别呢?

外媒记者和学者们说“不知道有什么差异”。在亚洲活动了10多年的英国特派记者表示:“用英语写新闻写书看报道的我也不知道语感上的差别”,“没有强度的差别”。韩国人选择的“劳动(labor)”和日本人选择的“工作(work)”,只是后者的意义更为普遍,没有哪个意义更强更弱的区分。

对此,韩国政府有关人士表示:“世界遗产委员会议长表示,“只有英文版是原本”,“无论日本怎么表达,这已经分明表现了日本强化征用的事实。”

(本文版权归朝鲜日报网所有,对于抄袭者将采取法律措施应对)

输入 : 2015-07-07 11:01  |  更新 : 2015-07-07 11:13

朝鮮日報中文版 cn.chosun.com
本文版权归朝鲜日报网所有, 对于抄袭者将采取法律措施应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