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韩国、中国、日本等东亚国家的产业竞争中,唯独韩国正在落后。中国树立了政府层次有体系的战略和地图,致力于制造业的发展。日本政府、政治圈和财界齐心协力,形成“三角”构造,正在努力强化产业竞争力。
韩国前知识经济部次官安铉镐(音)表示:“原则上来说,民间企业应该成为产业发展的主力,但中国和日本都在加速实施政府主导的产业政策。在变化中如果被动地被牵着走,韩国将在东北亚制造业‘三国志’中成为唯一的败者。”
从2010年起开始大规模进行7大新生长战略产业投资的中国最近制定了升级的产业政策。中国国务院5月8日公布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提出了中国制造强国建设三个十年的“三步走”战略,是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提出,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10大领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规划强调发展建设机械、海洋工程、基础建设等重装备产业,这与韩国的主力产业重合。
此外,中国政府于6月24日成立了以马凯副总理为组长的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小组成员有40余人,包括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副委员长和24个经济部门次官级别的人士。
日本在安倍晋三执权后通过经济产业省和经团连的合作正在实施产业政策。在机制改革方面日本也比韩国强几个档次。日本政府最近导入了“取消灰色地带制度”,企业在促进新事业前可以提前一个月确认适用哪些规定。
中国和日本为了培养作为“未来粮食”的新生长产业领域,正在进行国家层次的努力。相比之下,韩国政府的产业政策干脆“失踪”了。韩国的产业通商资源部和未来创造科学部采用“分食”方式管理新生长产业领域,今年3月通过19大未来生长动力事业实现再统合。然而有批判指责通过19个课题划分,“分配研究开发费用”。民官投资1兆韩元(10000韩元≈人民币55元)将10000个中小企业、中坚企业转换为“智能工厂”的“制造业革新战略”预算也不够透明。
(本文版权归朝鲜日报网所有,对于抄袭者将采取法律措施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