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9日,据据美国《华尔街日报》(WSJ)报道称,目前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成员国之间对乌克兰和以色列日益激烈的武器获取竞争的担忧甚嚣尘上。
以色列不是北约成员国,因此除美国、德国等以外的其他西欧国家不会直接向以色列支援武器。但有预测称,因整个军工企业的武器产能不变,需求却翻了一番,最终可能会令欧洲国家陷入困境。乌克兰与俄罗斯进行了20多个月的战争,尽管大多数欧洲国家向乌克兰支援武器,仍无法满足其所需的弹药和装备数量,如今以色列也需要武器,双方很有可能会就此展开竞争。
需求增加导致了武器价格暴涨。北约军事委员会主席罗布·鲍尔上将称,在乌克兰战争前,西方国家的常用武器155毫米炮弹的价格为每枚2100美元(约合283万韩元),一年间翻了四倍上涨至8400美元(约合1132万韩元)。
实际上,在乌克兰和以色列需求量最大的武器就是155毫米炮弹、智能炸弹和毒刺导弹等。22日,据《纽约时报》(NYT)报道称:“因为155毫米炮弹被用于集中打击数十公里内的目标,预计在乌克兰和以色列需求量都会大涨”,“在美国计划向以色列提供的武器中可能包含过去20个月间,乌克兰对俄罗斯展开地面战时所依赖的同类型的武器,美国如果要同时支援两国可能会遭遇难关。”
因此,北约提出应该增加武器产量。最近,北约秘书长延斯·斯托尔滕贝格在瑞典举行的“北约产业论坛”上表示:“北约成员国的军工产业体不具备富余产能应对当前的这种危机状况”,“我们应当提高产能,以便在必要时保证供应。”
但由于武器需求不知何时会减少,武器企业难免会在追加设备投资上有所踟蹰。如果按照北约等的要求全面启动设备投资,一旦战争结束需求骤减,势必会损失惨重。芬兰帕特里亚武器公司总裁耶萨·劳塔林克表示:“欧洲政府还没与企业签订武器合同就想让企业承担投资责任,这是错误的”,“如果没有对长期需求的展望,我们不能那么做(投资)。这可不是零售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