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半岛

人人都要治愈疗伤 集体“无力”引发担忧

金忠铃

查看韩文原文

能否通过美食获得抚慰,并在公寓中进行治愈?从《因为痛,所以叫青春》到《环保治愈(Eco-healing)》,就连公寓等韩国的一切都在抓住“抚慰”和“治愈”。
大家都希望有人给自己抚平伤口和失落的心情,却不想振奋斗志。
因为社会氛围如此,就连“出售抚慰”的营销也在流行。
这种氛围有可能让大家集体患上“无力症”。


▲图=朝鲜日报


在可以了解一个社会的问题和欲求的出版市场,关于“治愈(healing)”的图书已流行了很长一段时间。
今年上半年的畅销书第一名是慧敏大师的散文集《停下才能看到的东西》,这本书讲述了人生的根本性问题以及日常琐事。
法轮大师的《大师的主婚词》、正牧大师的《蜗牛虽慢但不晚》等散文集也都瞄准了在竞争中疲惫的人群。
据国立中央图书馆书本阅览状况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上半年读者借阅次数最多的书是“治愈书籍的鼻祖”——金兰都教授的《因为痛,所以叫青春》。
“抚慰”和“治愈”已经跨越出版市场,成为整个社会的关键词。
生活疲惫的求职者、军人、上班族依次亮相,相互羡慕对方的处境。
这是东亚制药的保健饮料“保佳士”的广告内容,反映出从现在的生活中寻找幸福的抚慰信息。
电话咨询服务“114”,最近将问候语从“我爱你,顾客”改为“加油,顾客”。
看完演出后压力消失心情安定的“治愈演出”也广受观众的欢迎。
随着“治愈食品”、“治愈巡回赛”的出现,最近在公寓领域甚至掀起了“环保治愈”热潮。
因这种“抚慰”和“治愈”过多,不但无法消除人们的疲惫,反而让大家更加疲惫。
韩国社会为何如此热衷于“抚慰”?专家在长期的经济萧条和韩国特有的集体倾向中找到了答案。
在发展是第一课题的工业化时代,寻找克服难关的方法是社会美德。
但“不行,就让他变成可行”的理论在不安和失落感严重的长期不景气期存在局限性。
越是在竞争中疲惫的社会,越会热衷于“就算慢慢来,人生也不算失败”、“不要为了赢他人而挣扎”等抚慰信息。
上世纪90年代以后,在经历长期不景气的日本也曾出现过“抚慰”产业兴旺的现象,但不像最近韩国这么严重。
高丽大学社会系教授金文朝(音)表示:“相同的社会痛苦或挫折,对于集体倾向较强的社会其反应更大。
因整个社会热衷于‘抚慰’,以感性治愈为主题的书籍和各种商品才会大受欢迎,甚至抚慰、激励青年人的‘导师’被列举为总统候选人。
“抚慰”已成为一种赚钱手段有人指责,“治愈”在希望获得抚慰的社会欲求下已经过于商业化。
截至去年年初,抚慰的对象还仅仅是在长期不景气中因就业难被剥夺进入社会机会的青年人,但最近其范围扩至所有年龄层。
广告业界相关人士表示:“‘抚慰营销’对象正从青年人扩大到受到学习压力的初中和高中生、工作疲惫的上班族、因养老问题苦恼的五、六十岁人群等所有年龄层。
”在旅行、身体治疗等领域,甚至出现了瞄准壮年层以上人群的高价治愈商品。
根据营销战略,抚慰和治愈的意义也各不相同。
通过中壮年层“气疗术”等代理医学治愈身心的“治愈中心”登场。
此外,在首尔还出现了利用占卜纸牌治愈心灵的“治愈纸牌咖啡厅”。
上月观看了国乐“治愈演出”的金某遗憾地说:“不知道此前流行的Well-being和healing有何差异。
在无法为‘治愈’准确定义的情况下,‘治愈’经常沦为一种赚钱手段。
”有人担忧称,在出版界掀起治愈热潮后,治愈相关书籍接连不断,导致读者对人文学和文学方面的关注度下降。
也有人为对“治愈”感到疲惫的读者推出书籍。
托业知名讲师刘秀延(音)上月16日出版了《刘秀延的咒骂》一书。
这本书并未对屈服于现实、被苦恼绊住脚的青年人进行抚慰,而是压迫他们“点燃青春,堂堂正正地成为这个世界的主人公”。
也有人指责称,如果过分地去治愈,社会可能会丧失活力。
首尔大学心理学教授郭锦珠表示:“虽然存在通过抚慰与对方产生共鸣等积极的一面,但过度的抚慰有可能带来集体无力化现象。


输入 : 2012-09-08 09:27  |  更新 : 2012-09-08 09:27

朝鮮日報中文版 cn.chosun.com
本文版权归朝鲜日报网所有, 对于抄袭者将采取法律措施应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