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评论]从《悲惨世界》中看韩国大团结

朝鲜日报/撰稿=金美贤,梨花女子大学国文系教授、文学评论家

查看韩文原文

所有流行趋势都是有原因的。
去年12月19日韩国大选当天开始上映的电影《悲惨世界》累计观众人数已经超过400万人次。
甚至连书籍、音乐也倍受欢迎。
在本月6日举行的韩国花样滑冰大赛中,金妍儿为韩国粉丝首次表演的自由滑节目的背景音乐就是《悲惨世界》。
这样看来,影片并不像片名的本意那样不幸或悲惨。
那么,《悲惨世界》为何如此流行呢?众多分析之一就是反映出因在大选中失败而陷入崩溃状态的在野阵营候选人支持者(48%)的失落感以及他们得到的安慰。
法国大革命时期饱受痛苦的人们在电影最后合唱的《民众呐喊(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和台词“如果我们今天死亡,还有其他人站起来。
直到这片土地重获自由”相得益彰,令人非常感动。
就像“另一个金妍儿”伴随《悲惨世界》的音乐精彩表演从而挽回金妍儿前一天在短节目中的失误一样。
但是,是否有观众对片中芳汀所唱的《我曾有梦(I Dreamed a Dream)》更加印象深刻?大选结果再次证明的地区、政治趋向、级别、性别、年龄段等矛盾回答了这一疑问。
维克多•雨果在原著序言中阐述了创作这部小说的用意,他说:“只要地球上还存在着愚昧和贫困,像本书这一类作品就不会是无益的。
”此番言论似乎至今仍然有效。
更何况现在仍有很多人认为自己很可怜,处于失去梦想的“悲惨世界”。
在2月25日举行的第十八届总统就任仪式上,和民生、女性一起强调的重要关键词之一就是“大团结”,因此,与之背道而驰的矛盾的根源和本质仍然是新政府需要解决的课题。
这是因为大家可能会从悲观角度看待团结这一问题,不是“在不可能中看到可能性”,而是在“可能中看到不可能性”。
同时也可能会提出以前那样只有表面团结的假团结。
世界上不可能没有矛盾。
这样说来消除矛盾本身就很无理。
就像希望可能会变成枷锁,治愈也会变成疾病一样。
因此,矛盾也不全是负面因素。
以最近的热门话题“代沟”为例,不同年龄段的支持者和投票率在本届大选中成为主要变数。
二三十岁群体认为“只顾老人的国家”不公平,并产生挫败感。
而五六十岁群体认为“敬酒的社会”很危险,并予以防备。
他们觉得和自己不同的东西就是错误的,所以互相戒备。
而处于这两个年龄段之间的40多岁群体无法成为解决对策。
因为他们不可能永远40多岁。
而且在中间掌握平衡并非能事。
不同年龄段的群体保持自己独有的特点反而更重要。
二三十岁群体就应该初生牛犊不怕虎,而五六十岁群体要充满责任感。
我经常强调,要想克服矛盾实现团结,需要“Homo empathicus”,即“共感人”的资质。
这里所说的“共感”和“同感”不同。
同感是指彼此的感想或感受“相同”,而共感是“一起”体会其内心感受。
因此在“同一性”和“差异性”中更需要后者。
不同的东西就是不同的,在非“单一体”的“共同体”下,最需要的能力就是共感。
这就需要大家妥善运用矛盾。
不是说煽动矛盾,而是将矛盾重组。
史上第一次于跨年之际在酒店客房处理新年预算案的国会预算委员会委员们以“外出考察”为名用公款到海外旅游引发争议。
比起这些原本明争暗斗,最后又为了自身利益发出“同样声音”的朝野议员,那些为了幸福而发出“不同声音”的二三十岁群体和五六十岁群体的矛盾反而更有建设性。
有不好的团结,就有好的矛盾。
对于团结面临的问题,矛盾也可以回答。
如果说人是孤独的,青春是痛苦的,那么矛盾就是强大的。
斥力越大引力越强。
因此,48%和52%这两大部分国民之间的矛盾反而难能可贵。


输入 : 2013-01-10 15:08  |  更新 : 2013-01-10 15:08

朝鮮日報中文版 cn.chosun.com
本文版权归朝鲜日报网所有, 对于抄袭者将采取法律措施应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