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世间万象]中国宇宙开发和10万“八零后”

朝鲜日报评论员 金基天

查看韩文原文

抗日战争时期的1938年,在中国云南省昆明成立了西南联合大学。
这所大学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所名牌大学,为躲避战乱共同建立的临时避难学校。
学生们在和木板房一样的建筑中学习,每当日本空袭的警报响起,就要到后山避难。
当时,有位教授因生活困难,还曾自己做肥皂拿到大街上去卖。
此人就是物理学教授赵忠尧。
赵忠尧曾是一位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备受瞩目的核物理学新秀。
但为了自己的祖国,1932年回国在清华大学成为教师。
他在没有像样的实验设备的环境中进行研究,培养了引领中国未来科学领域的人才。
1957年首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中国人杨振宁和李政道,以及中国原子弹开发的重要人物钱三强都是他的学生。
为中国科学技术奠定基础的另一个人是钱学森。
当初,钱学森作为最优秀的火箭专家担任美国国防部科学顾问,他想要回国时,美国以“间谍”为由将其扣留了5年。
中国和美国经幕后谈判,最终用朝鲜战争时抓获的美军飞行员交换了钱学森。
钱学森1955年回到祖国负责宇宙开发并奉献终生,中国第一枚导弹“东风”开始,甚至最近的载人宇宙飞船都凝聚着他的心血。
对于放弃美国的最高待遇回到祖国的科学家,中国历届领导人都表现出最大的诚意。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发生文化大革命时期,当时担任国家总理的周恩来将包括钱学森在内的科学家名单交给军方,并指示“保护他们(不要受到红卫兵迫害)”。
直到2009年钱学森去世,江泽民和胡锦涛主席每年都去看望他。
包括总理在内的其他领导人也将看望元老科学家当成惯例。
随着中国领导人对科学技术的重视,中国理工科人才剧增。
包括发射载人宇宙飞船的“长征”火箭和宇宙空间站“天宫”的设计者在内,目前中国的宇宙开发主力军是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八零后”。
在中国宇宙航空领域15万名研究人员中,八零后人才超过10万名。
在第一代科学家的爱国心、国家的全力支援、10万名年轻研究人员雄心与魄力的相互推动下,中国正成长为宇宙强国。


输入 : 2013-06-14 12:41  |  更新 : 2013-06-14 12:41

朝鮮日報中文版 cn.chosun.com
本文版权归朝鲜日报网所有, 对于抄袭者将采取法律措施应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