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特派记者评论]看中国经济的不同观点

朝鲜日报驻北京特派记者 崔有植

查看韩文原文

在北京工作的外国经济专家根据停留时间对中国经济的看法也不同。
刚到中国时,很多人持悲观态度,但待久了以后便会改变立场持乐观态度。
没有人停留5年以后还对中国经济持悲观态度。
2008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时,北京的很多专家认为,出口比重高的中国经济会受到巨大冲击。
但中国政府在雷曼兄弟事件发生短短一个半月后便出台了4万亿元人民币的大规模经济扶持政策,有效阻止了危机的扩散。
2009年至2011年,中国GDP增长率保持了9%以上,外汇储备增至1.2万亿美元。
当然,这也带来不少后遗症。
消费者物价每年暴涨5%至6%,大城市房价也迅速飙升。
随后,中国政府先后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回收市场上的资金,力争控制物价。
记者滞留在中国的5年时间里目睹中国经济发展状况,对中国政府经济政策运用的感触可以说是“安全第一”。
只要出现不稳定因素,即使牺牲效率也会果断采取先发制人的措施,把确保安全摆在首位。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规模巨大的外汇储备,中国政府不顾低效率争议继续保持3.4万亿美元以上的外汇储备。

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今年6月下旬飙升至13.4%时,海外媒体警惕影子银行风险恐成为下一轮次贷危机的源头。
但中国国内很多人认为这是中国央行人民银行提前对市场发出警告。
中国大型银行一直利用游离于央行存贷款利率限制规定的高利理财产品“钱滚钱”。
负债率较高的地方国有企业、信用较差的中小企业需要这些资金。
中国人民银行在银行资金需求最大的上半年底切断资金来源,从而对市场发出“不会再坐视这种风险大的‘钱滚钱’式放债”的信息。
焦急不已的各银行涌向短期融资市场解决资金压力,从而导致利率暴涨。
过去20多年里,中国国内外不断出现中国经济危机论。
中国经济确实存在各种危险因素。
但是,中国国内和国外对这种危险因素的看法存在巨大差异。
国外重视市场经济的普遍经验,国内更趋向于中国的特殊性。
他们认为,国有部门在整个经济中所占比率高,资本市场几乎与外界隔绝,因此在中国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并不大。
中国是韩国的重要经济伙伴,在韩国贸易中占四分之一左右。
韩国在判断中国经济时一定要根据中国国内外的这种不同观点谨慎分析。


输入 : 2013-08-12 16:16  |  更新 : 2013-08-12 16:16

朝鮮日報中文版 cn.chosun.com
本文版权归朝鲜日报网所有, 对于抄袭者将采取法律措施应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