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社交媒体给中国带来的变化

朝鲜日报Premiumchosun/文:黄曦(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生)

今年2月4日是Facebook成立十周年的纪念日,Facebook作为社交媒体的翘楚,可以说改变了几乎全世界人们的生活。中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也顺应着发展社交网络的趋势,大量本土的社交媒体在蓬勃发展,并逐渐改变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几乎国外流流行的社交媒体在中国都有本土版,比如被称作中国版facebook的“人人网(Renren)”,注册用户数2.8亿;被称作中国版的“twitter”的“新浪微博”(Weibo),注册用户超过5亿。在智能手机普及以后,基于移动设备的手机社交应用“微信”(Wechat,与韩国的Kakaotalk类似)火了起来,目前的注册用户数量已经超过6亿。这些社交媒体和手机应用不仅将人们连接在了一起,而且也通过信息传播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模式。以我为例,我经常使用上面提到的三个媒体来获得信息、保持和朋友的联络以及获得观点,虽然我同时也从纸质的书籍、报刊和门户网站中获取知识和信息。


人人网是中国最大的实名制社交网络平台,注册用户主体是年轻人,通过这些用户发布的状态、日志和分享的文章可以了解年轻一代的生活状态和思想观念,是政治学与社会学研究很好的工具。成长、求职、感情、以及年轻人对社会的反思是这个网站最热门的话题,但由于主体用户较年轻,个体沟通的需求大于对高质量信息的需求,使这个网站更多地表现为一个娱乐消遣的平台,不少人批评它不过是年轻人打发无聊时光的地方。还有人批评一些年轻人,过度关注于大量肤浅的信息,缺乏对纸质图书的长时间阅读,缺乏深刻的思考

微博是最受关注,知名度最高的社交网络,广泛的用户覆盖和诸多知名人士的参与,使得这个平台带有“公开社交”的特点。微博中获得身份认证的名人用户被称作“大V”,他们中有明星,有企业家,也有学者。因为拥有大批“粉丝”,他们在这个时代成为意见领袖,其传播影响力甚至已经超过了媒体。微博的兴盛强化了个体话语的影响力,再加上它“扩音器”式的传播方式,使它改变了中国话语权的结构,来自“草根”的声音变得不可忽略,这使微博成了一种新的舆论监督力量,发挥着对社会精英和公权力的制约作用:比如,一个官员曾因佩戴超出其经济能力的名表的照片在微博曝光,受到主管部门的审查,一个名叫“郭美美”的女孩的炫富,引发了公众对红十字会财务状况的调查。技术的变革构筑了新的官民互动体系。相应地,具有时代意识的政府部门也利用微博,发布信息并回应公众的意见,建立政府沟通的渠道,比如“北京发布”就是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的官方微博。就连国外政府机构也利用中国的微博进行国家形象的宣传,在微博里几乎可以搜索到各国使馆的官方账号。然而需要关注的是,在微博上发表言论的账户主要还是中产以上的阶层,微博中传播的意见究竟多大程度上代表了“民意”,是需要严肃对待的。

微信的发展非常迅速,它在3年的时间里从一个即时交友通讯软件发展成了集通讯、信息传播、电子支付和电子商务为一体的移动平台,微信公众账号也开始起到类似微博账号的作用,这使微信用户的联系突破了私密社交的关系。作为交友工具、信息媒介和支付工具的微信已经渗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模式,现在只要有人的手机一响,八成就是微信消息的提示。微信的发展还在继续,其商业价值和社会影响力,无疑是巨大的。未来还会催生出怎样的新型社交网络应用,未来中国的社交网络是否有可能像扎克伯格期望的那样连接到全球一体的网络中?还需拭目以待。

输入 : 2014-10-29 18:33  |  更新 : 2014-11-12 10:36

朝鮮日報中文版 cn.chosun.com
本文版权归朝鲜日报网所有, 对于抄袭者将采取法律措施应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