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世间万象]嫦娥登月

朝鲜日报评论员 金亨基

查看韩文原文
1962年11月,美国总统约翰•F•肯尼迪将美国宇航局(NASA)负责人詹姆斯•韦伯叫到白宫。当时,詹姆斯•韦伯对肯尼迪的政策提案“10年内将人类送上月球”持怀疑态度。肯尼迪表示:“我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先于苏联第一个登上月球。对太空本身毫无兴趣,我们之所以投入庞大的费用,是因为希望在几年内超越苏联。”

1957年苏联发射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引发的美苏太空竞争并不是单纯的科学技术竞争。这是探查对方国家的间谍战的延续,也是彰显国力的宣传手段。美国终于在1969年将载人飞船“阿波罗11号”成功送上月球,对苏联“还以颜色”。但太空竞争却在此后急速降温。有人指责称,登月的成功与庞大的成本和危险性相比收获微乎其微,因此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但进入21世纪以后,月球再次受到世人的关注。而此次不再是国力的竞争,而是实际利益争夺战。月球上有丰富的氦,如果从月球获取1万吨用作核聚变原料的氦,就能解决地球上1年的能源使用量。此外,由于月球是无菌状态,还可以在它上面建设生产医药品和半导体等高纯度产品的生产基地。而且月球上重力较弱,因此与地球相比,可通过少得多的推动力将宇宙飞船发射至火星或其他星球。

中国无人登月探测器“嫦娥三号”于本月14日成功登上月球。中国是继美国和苏联之后,第三个成功登陆月球的国家。2003年,中国载人宇宙飞船“神舟号”登月时,有人嘲笑称这是在追赶过时的潮流。但事实并非如此。以中国发射“神舟号”为契机,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和印度先后加入21世纪太空竞争行列。

宇宙产业给人类的日常生活带来全球定位系统(GPS)、太阳能电池、空气清净器、特殊纤维等诸多衍生技术产品。在女性胸罩中含有为用于宇宙飞船天线而开发的形状记忆合金。在中国培养的20万至30万名宇宙产业人员中,有10万人以上属于研究这种民需技术的非军事领域专家。冷战时期结束以后,美国迅速将宇宙开发技术与民间产业领域挂钩,但苏联却因体制僵化,在民需转换上失败。虽然同样是社会主义国家,但中国和苏联不同,选择了顾及实际利益的道路。

输入 : 2013-12-16 15:02  |  更新 : 2014-12-10 18:09

朝鮮日報中文版 cn.chosun.com
本文版权归朝鲜日报网所有, 对于抄袭者将采取法律措施应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