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本月以来,智能手机市场上接连发生大事。微软(MS)收购诺基亚,苹果终于推出平价iPhone。有人指出,这些大事使智能手机市场再次掀起变化浪潮。但在笔者看来,智能手机市场在经历诸多变化后,已经趋于稳定。
首先来说苹果公司。从经营理论上讲,在多变的初期市场上,像苹果这种独立生产的一体化企业更为有利。但随着产业日趋成熟,不同价值链上开始出现竞争力突出的专门企业,与这些企业合作生产成品的模块企业的竞争力开始提高。
一体化结构可以保障各个组成要素密切结合,使性能达到最佳,所以适合生产少数机型。因市场占有率下降而要增加机型予以应对意味着在模块化市场上全面开战,而在这场战争中,苹果很难战胜模块企业。而且,鉴于苹果利用旧机型应对中低价市场,所以几乎不可能因为推出中低价机型而使市场占有率提高。
苹果在智能手机市场上的作用和地位现在处于可预测的范围内。
微软进军智能手机制造领域早在意料之中。微软首席执行官(CEO)史蒂夫•鲍尔默在去年写给股东们的信中宣布:“微软将不再只是软件公司,而会向设备和服务公司发展。”但是,微软不会帮助诺基亚恢复竞争力。相反,今后这两家公司很有可能会在无休止的协调过程中因分歧和矛盾更快走向灭亡。未能妥善应对移动时代导致实力减弱的微软的操作系统将遭到其他制造商的回避,更快失去力量。
收购摩托罗拉的谷歌也面临进退两难的处境。积极支援摩托罗拉会引起其他制造商的抗议,放任自流则会使摩托罗拉无法起死回生。对于在价值链上的一个部位拥有垄断地位的企业在价值链上扩张事业时面临的问题,谷歌似乎想得过于简单。
综上所述,苹果到目前为止作为一体化企业取得了令人意外的成果,但也不能回避市场占有率和收益率逐渐下降的现实。不知是否是效仿苹果,后加入一体化企业行列的谷歌-摩托罗拉、微软-诺基亚不可能成为有意义的游戏玩家。另一家一体化企业黑莓公司短短一年里裁掉了近三分之二的员工,面临生存威胁。
现在只剩三星和中国企业之间的较量。三星在短期内会凭借出色的制造能力、零配件竞争力和品牌效应保持市场占有率和收益率。但拥有强大内需市场和价格竞争力的中国企业已经开始大步迈进。尤其是华为、中兴等手机制造商开始逐步向中高价市场拓展,并逐步实现核心力量的内部化,培养竞争力。
三星能否像iPhone那样实现创新,智能手机市场上是否存在这种创新可能性并不确定。但可以确定的是,如果三星不能主导创新,在智能手机市场上将无力阻挡中国主导的通用化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