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蒙面歌王》海报 MBC供图
韩国电视新近有个音乐类节目《蒙面歌王》,就是参加的歌手须戴着面具出场比拼,观众只能从歌手的声音和演唱特征去辨识。这个节目噱头的用意在于以面具虚化掉歌手的颜值及外貌形象,集中烘托一种神秘感,而对于观众而言,则意味着暗示与挑战,暗示观众需要有一定的声音辨别力,并且猜测本身就能够营造出一个极具刺激性挑战性的游戏氛围。
舞台上歌手们出场亮相时,脸上并非是简单的蒙面,而是使用了色彩各异图案华丽,且外观精致的面具。看到这些面具令人不由地想到嘉年华上斑斓的假面舞道具。人类使用假面的形式可以追溯久远,早在古希腊的庆典或祝祭活动比如酒神节中就有用到,以至于影响到后来的狂欢节,狂欢节上差不多有三日的时间,人们带着面具成群的在街上竞相戏谑,甚至于奴隶和奴隶主共同参与其中,有点类似于中国民俗节日中的所谓“三日无大小”,真让人感觉有种time out of time的另类存在感,这可能就是面具本身的魅惑性所带来的吧。
面具的最初用意总是在于“它要掩盖住一些东西,然而同时又必须从面具后透露出一些东西”。我们知道,“人格”的拉丁文persona,这个词的原意来自于罗马时代的戏剧表演所用到的术语,它表示演员在面具后的“声穿”。这种形式也影响到欧洲后来的各式舞会,舞会的参加者们会领到表示不同身份比如国王、公主、骑士、抑或贵妇人,甚至可能是巫师奴隶的面具,你将扮演其中一员直至最后一刻才摘下面具,以显示面具下的真实人物到底是谁。
假面的形式不光是在西方,同样,在东方也是源远流长。就说韩国,对此类的文化遗产就保存得比较好,各种假面舞和假面剧都有千年的传承,比如像南面的安东河回的假面舞以及北面的凤山假面舞,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俗活动。韩国这类假面舞假面剧的起源基本来自于祖先早期的祭祀活动,后来在民间慢慢演化为半神半俗的内容形式当中。如安东河回假面舞所用的假面通常都是有些许夸张的笑脸,这多少反映了古代普通劳苦大众乐观的宣泄,并通过音乐或舞蹈来提升战胜艰难困苦生活的情绪,后来又融进了批判社会,对当时上层官僚及僧侣的嘲讽和调侃的内容,这样,面具后的对现世的不满和愤懑透过面具被传递了出来,而面具本身所呈现的却是一个个极具幸福的表情,眼角上翘,嘴巴打开。而凤山假面舞则是假面戏剧,起初在阴历四月初八进行,后改在了端午节,在十九世纪末盛行一时。凤山假面具竟有30多种,如人物和狮子、猿猴等动物,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今天我们透过这些韩国民间古老的传承可以了解古代社会平民的生活内涵和他们的感受。
现代社会,面具的意义其实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具已经从古老的祭祀道具怯魅为了商品化的符号。商品社会的特征就是“商品完全被当作符号,被当作符号价值,符号则被当成商品”。面具演变成为完全世俗化商品化的形象文化,这类形象文化符号提供给社会公众的功能是掩饰和扭曲现实,并且引导公众习惯或沉溺於这种拟造的形象中而无法自拔。
抑或也可从另外一个视角窥探假面的现代性意义。几乎可以这么说,现代人即便不用面具而现实生活中面对这光怪陆离的世界,个体本身已经不自觉的为自己戴上了隐形的面具,人人几乎以各样的假面示人,为的是讨好人或邀人欣赏。记得香港知名乐队组合Beyond在其早期歌曲“俾面派对”(俾面在粤语中的意思是讨好,赏面子)中就对此类现象做过充分的揭示。歌词中写道“穿起一身金衣装,取消今天的工作,挤身缤纷的色彩,来让我去告诉你,派对永冇真意义,不管相识不相识,尽管多啲SayHello,不需诸多的挑剔,无谓太过有性格,派对你要不缺席”,这些歌词非常直观的表现了艺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违心地陪着笑脸去参加各种本不想参与的无意义的各式派对,或者是奔走于各种通告中,并且身不由己,在场合中只能强颜欢笑或扭捏作态。
其实不光是艺人,现实社会里的普通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常常需要以假面示人,仿佛整日戴着无形的面具,而面具后的张张脸上所透出的是诸般的无奈,以及人性的疏离所带来的无力感。因此,可以说当下的“面具”的内涵是具有多重维度的,它如影随形地嵌入在商品社会和人性的各个不同层面当中,并且时时地在散发着它自身既神秘又诡谲的光影。
(本文版权归朝鲜日报网所有,对于抄袭者将采取法律措施应对)
输入 : 2015-05-14 14:21 | 更新 : 2015-05-18 1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