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看到再一次袭击韩半岛的黄沙,勾起了我2007年4月在中国内蒙古采访黄沙现场的回忆。当时居住在乌拉特后旗偏远村庄的女性周芳,大喊了好几遍“黑风、狂风”,令人不寒而栗。记者第一次发现,在黄沙的发源地,肆虐的风沙就像砂纸在摩擦人的脸,天空甚至不是黄色,即便在大白天也暗无天日。就像日本人终生为地震而惶恐,中国人似乎从几千年前起,就被黄沙打下了“恐怖基因”的烙印。
199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加快步伐,中国的大气污染变得更为严重。除黄沙之外,还有多达1亿7200辆(以2015年为准)的汽车和无数工厂、火电厂等排出的可吸入颗粒物、氮氧化物和烟雾。
美国伯克利大学的研究小组宣布,去年一年中国约有160万人死于大气污染,占整体死亡者的17%。该小组称北京的空气为“杀人空气(killer air)”。
问题是韩国国民的痛苦也在随之加重。每当发生高浓度雾霾的日子,连呼吸本身都变成了减少寿命的事情。据韩国环境当局推测,50-70% 雾霾并非来自中国,而是来自国内的污染源。尤其是单位体重呼吸量比成人多三四倍、对大气污染抵抗力差的儿童家长、老人、孕妇、病人等健康薄弱人群的担忧、不满和压力,日益严重。
韩国敦促中国减少污染物质是理所应当的。但韩国政府是否真的具备说这种话的资格还得打个问号。这是因为中国为改善大气质量进行的努力,比韩国出色的不止一两件。仅在汽车政策方面,北京等中国主要城市已经开始实行韩国政府从多年前起只是口头嚷嚷要实行的汽车单双号制度。韩国政府想都不敢想的“汽车限购制度”1994年起在上海首次实行,而且渐渐扩大和加强。2014年起,北京将每年24万辆的新车牌发放数量减少至15万辆,深圳市从50万辆骤减至10万辆。中国的电动汽车等环保汽车普及比例也比韩国高10倍以上。
26日起,韩中日三国环境部长会议在日本静冈举行,据说会议议题包括雾霾对策。如果中国环保部部长提问“韩国为改善大气质量作了什么努力”,我很好奇韩国环境部长尹成奎会如何回答。汽车单双号运行、限制汽油车辆进入市中心等政策不能只是口头说说,应该在为时已晚之前采取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