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就任总书记2个月之前的2012年9月,北京日本大使馆前几乎每天都聚集数千人进行抗议日本将钓鱼岛国有化的反日示威。考虑到在北京只要聚集数十人就随时会出现公安警察,这些是典型的官方组织的活动。当年11月,习近平与6名新一届常委来到北京国家博物馆。在这里习近平提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2013年3月,习近平选择俄罗斯而非美国作为出访的第一个国家。在莫斯科迎接习近平的俄罗斯总统普京称此次访问是一个“历史性访问”。
习近平就任前后的这3个事件暗示着他执政前5年外交政策的基础。重新定义与美国的关系,强势应对海洋主权纷争,通过强力民族主义外交加强国内执政基础等。
自邓小平以来,中国领导人都把“构建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当做外交战略的第一目标,其精髓就是“韬光养晦”。中国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WTO)开始深度融入了美国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得益于这一决定,中国在21世纪初的10年中实现年均12%的超高速经济增长,在经济规模上超过了日本。
与之相反,习近平的外交从一开始就抛弃了前任领导人们的政策框架。习近平认为,中国不再是夹在美国、苏联之间担忧生存的国家,而是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因此有必要相应进行“地位调整”。习近平就任之后经常提及的“新型大国关系”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视角。
中国的强势外交从胡锦涛执政后期的2009年开始显现。中国以领土纷争为理由,采取了禁止向日本、菲律宾出口稀土,加强进口水果的检疫等措施。中国最近也在采取着外交方面毫无利益可言的粗暴、无理的措施。西方国家有分析认为,中国是不是在模仿19世纪美国的门罗主义。当时美国作为新兴大国,在美洲大陆赶走欧洲列强,把加勒比海变成内海。就像美国当时的做法一样,中国也试图在亚洲削弱美国的力量,最大限度提高中国的影响力。但是包括美国的盟国在内,亚洲地区不可小视的国家太多,因此中国无法单靠武力示威在短期内成为盟主。若这就是中国的想法,只能说是急躁症和错觉。
回顾过去5年的中国外交,中国四处树敌。中国与主要经济伙伴韩国、日本的关系趋于冷淡,与印尼、越南、菲律宾等国则因为领土主权问题闹僵。更大的损失是,中国在与经济规模不到自己40分之1的国家争执的过程中,变成了“小气大国”。甚至拒绝接受国际仲裁法院的裁决,使人怀疑中国到底有没有负责任大国的资格。
习近平将于明年迎来执政后半段的5年。中国外交也到了尝试转变的时候。即使中国不动用武力,也没有国家会小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