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国家统计局预定4月9日公布3月经济数据,中国大陆首季经济走势由之完整地浮出水面。
预期这走势,将是一个以“微”为主的画面,而根据这一走势将展开的新一轮宏观调控,也将以“微”为特色。
按照目前经济界普遍预期,中国大陆3月经济表现,呈现的是经济增长速度增幅轻微下滑,整个第一季GDP的同比增长约在8.4%上下。
而作为通膨指标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由于2月份近20个月新低,而3月一定会比2月反弹,但仍将低于4%,属于温和通膨状态。
于此,中国大陆经济的整体走势,是经济成长微跌,物价微涨的状态。
这种“微”表现,在全球经济仍未明朗化的背景下,在中国大陆当局力图推动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应算是较理想的状态。
但经济走势的「微」表现,又是不稳定、不具持续性的表现,因为目前出口可能进一步滑落,而投资又遇冷,内需有一定拉动作用但仍感乏力,于是经济成长的拉动力偏弱,经济随时有进一步下滑的可能。
经济可能下滑,通膨则可能加剧。
大陆主管当局国家发改委,与国企“三桶油”联合大幅提加油价。
虽然以大陆的“中国特色”,民间反应未如台湾般强烈,但其加价传导作用,前所未见的快速呈现,大陆车主们发牢骚当局可以不理,蔬菜和副食品急剧加价,引起民众骂大街,当局才会操心。
而当这加价作用传导到农业生产资料,影响到秋粮的耕种,当局才会着急。
到时以大幅补贴来化解积怨,保农业生产,但通膨随之加剧,已有可能。
在这种经济前景下,当局预定采取的宏观调控动作,叫微调。
这是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的,在3月人大会议中,温家宝报告中重申,以及最近在福建召开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四省市经济形势座谈会,强调的也是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
所谓微调.有三层意思,首先是经济走势判断,总结一个“微”字,针对的是经济“微表现”,如果经济大起大落,当然不能微调;其次是意谓大方针不变、大政策不动;其三是在稳增长、防通膨的基本政策面上,推出一些轻手轻脚的措施。
大陆宏观调控工具,主要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动静不会太大,只有小幅度的所谓“结构性减税”,又不可能动用财政支撑大投资,只会玩点小补贴,缓解价格压力。
在货币政策方面,已有金融专家预测,会出现“微松”的局面。
货币政策只是微微地放松,主要理由是一方面要稳增长,一方面要防通膨,所以只能“微松”。
而“微松”,就是货币政策在前期比较紧的基础上,出现一些松动,如继续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差别化降低利率,放松信贷等。
来源=台湾《经济日报》|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联合新闻网》
输入 : 2012-04-09 16:19 | 更新 : 2012-04-09 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