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1:芍药居的公寓区
直到20世纪末,大多数北京人还住在四合院或平房等砖瓦房里,但是现在,他们开始涌向高层公寓。
汉语中的公寓意为很多户住在一起的房子。
最近为了突出高层建筑的特点,也称为楼房、大楼或塔楼,和平房形成对比。
当然,北京或其他大城市过去也有公寓,但大都是没有电梯的8层以下建筑。
9层以上的建筑有电梯,但电梯大都只运行到晚上12点。
而且有专人负责操作电梯,如果这个人下班或吃午饭不在,就只能走楼梯。
近来北京的公寓大都在25层左右,出售时是清水房,没有进行任何装修,这一点和韩国不同。
装修需要住户各自设计并寻找合适的施工方,施工后才能入住,因此从购买到入住需要6个月左右的时间。
建新住宅区的地方通常会出现大型建材店和家具专营店。
新建的高层公寓外表具有现代色彩。
漂亮的楼顶大都设有照明设备。
在中国,高层公寓可以说是中国经济政策目标“小康”的象征。
中国政府1979年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目标时,曾宣布要在20世纪最后一年达到“小康”水平。
小康阶层是指中产阶层,也可理解为小资产阶级(petit bourgeois)。
像韩国一样依靠父母笔者决定亲自拜访入住这种公寓的典型小康家庭,了解公寓内部构造和他们的生活。
笔者拜访的这对夫妇同岁,两人都出生于1982年,今年三十岁,来自重庆。
丈夫高中毕业后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信专业,妻子进入重庆一所外国语大学就读,两人为求学分隔两地。
意志坚定的妻子大学毕业后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为和男友在一起而来到北京求学。
妻子从人民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后,在北京某大学做汉语老师,丈夫供职于北京某律师事务所。
据说,他负责的顾客是三星电子。
夫妻两人的工作都和外国密切相关。
下面就去他们的公寓看看。
望京西南方不远处有一个叫芍药居(见图1)的地方。
从照片上看,公寓住宅区很壮观,但细节方面略显不足。
这是1998年入住的公寓,到现在已经超过10年。
进入一层后可以看到电梯旁的邮箱和破裂的瓷砖。
虽然房龄已经超过10年,但这些东西看起来更老。
电梯24小时运行,上下班时间还会开通备用电梯。
现在还有一些公寓的电梯晚上12时到凌晨6时不运行。
现在到公寓内部看看。
该住宅在24层公寓的13层。
从照片中就能轻易了解公寓的结构。
包括主卧、客卧、厨房、卫生间、客厅和阳台。
其结构和韩国公寓非常相似。
建筑面积是86平方米,而使用面积是62平方米。

为还贷款暂不生孩子他们在2009年12月签订了购房合同,总房款是145万元人民币。
他们支付了50万元首付,其余95万元从中信银行贷款,分25年偿还。
他们每月要还5100元的贷款,压力很大,所以在父母的帮助下提前还了一部分,现在每月偿还4300元。
因为月供压力不小,他们结婚3年半还没要孩子。
夫妻两人每个月的工资有1.5万元人民币,不算少,但收入的25%至30%要用来还贷。
像韩国一样,中国年轻夫妻因住房问题推迟生育的事例比比皆是。
他们购买这套公寓后过了约6个月才入住。
虽然不是新房,但因为要用作婚房,而且原来的装修太老旧,所以重新进行了装修。
由于他们是年底签的购房合同,找不到装修工人,所以浪费了1个月时间,装修花费了约3个月时间,放味又用了1个月左右,然后才入住。
他们装修用了3个多月时间,所需材料和小物件等都是在世界著名的宜家家居(IKEA)购买的。
下面参观一下住宅的各个角落。
进屋后,主人准备了茶水、简单的零食、巧克力、松子和中式糕点。
玄关(见图2)处的门上倒贴着一个“福”字。
主人解释说,倒过来贴的一个意思是,不让到来的福气跑掉,另一个意思是“福气到了”。
玄关旁的墙壁上有一个挂钥匙的地方,体现了年轻夫妇的细心之处。
典型中式家庭结构“421” 厨房(见图3)也很干净。
这对夫妇在生活中非常干净、整洁。
他们和父母都是很讲卫生的人。
背对客卧的客厅长椅上方挂着很多用于装饰的相框。
白色墙面虽然过了两年却仍然光洁如新。
有一个有趣的东西,汉语叫折叠凳(见图4)。
因为客厅里坐的地方不够,所以添加了这个凳子。
床头悬挂的世界地图令人印象深刻。
不愧是新一代夫妇,他们家里有两台平板电脑,一个是iPad,一个是三星产品。
儿子儿媳和客人谈话时,公婆准备好了一桌饭菜(见图5)。
汤是用羊肉做的,不太咸,左侧上方有点像米肠的东西是重庆的特色菜。
被问及对现在的房子是否满意时,两人说暂时还算满意。
但这不是最终奋斗目标。
他们希望10年或20年后再买一套房子。
丈夫希望买一个孩子和两家父母都能住下的大房子。
而妻子则希望拥有两套房子,市内一套,郊区一套。
她想搬到中国的江南地区,夫妻俩平时在大城市里上班赚钱,周末到郊区的家休息。
她梦想拥有一个种满竹子的庭院。
等这对夫妇有了孩子,就构成了中国2012年典型的“421”家庭结构。
也就是说,一个家庭里有一个孩子,一对父母,还有两家退休的四位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