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三地

“穷黑小”敦煌莫高窟 瑰宝在凋零

《联合报》特派记者林克伦/敦煌报道/联合新闻网提供

为了避免莫高窟被风化,大陆官方进行了水泥等加固工程,图中每个门走进去,就是一个个原来的古老洞窟。
记者林克伦摄影/联合新闻网提供


走进敦煌莫高窟瞻仰著名的佛涅盘塑像,158公尺长卧佛脸带喜乐安详静卧,后方是近百尊哭丧着脸的泥塑各族王子;洞窟门前有座已停业的商品专卖店,显得相当突兀。
商品化的背后突显了敦煌的经费缺,只好靠外援。
敦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但实际走进敦煌的莫高窟,一股穷酸感却油然而生,导览性质的藏经洞博物馆是一座三合院旧建筑,里头灯光昏暗,走道拥挤狭小;千年历史洞窟用铝门窗与外界隔绝,看不太出有恒温恒湿的保护功能。
以保护千年古物的国际标准看,敦煌的穷黑小问题在钱不够。
负责保护与研究敦煌的敦煌研究院,行政编制在甘肃省,仅正厅级别;将六十年岁月奉献给敦煌的院长樊锦诗曾透露,院内一半人员无编制,四十岁人、一个月领三千人民币,怎么留人? 甘肃是西部较未开发的省分,扶贫优先,能提供的财政支持有限,庞大经费只好请洞窟内「老佛爷」们卖脸。
问题是游客多、收入多,但佛爷「体力」撑不住。
带记者参观的解说员表示,经论证后一天三千游客最适宜,但旺季有时高达四、五千人。
限制游客,收入减少,也影响敦煌当地观光人潮,结果是佛陀涅盘洞窟门前,出现了纪念品专售店,后因整顿已停业。
为解决限流的难题,樊锦诗数年前提出数字化与设立游客服务中心的建议,让游客先在球型圆幕内了解石窟后再实地参观。
问题是经费在哪里?游客中心人民币2.6亿元经费由中央拨款,主建筑现已完成,但内部软件设施仍待补强。
2011年台湾蒋经国基金会补助近600万元台币,分三年委请中央研究院与敦煌研究院,先进行第六十一窟的数字化工程,樊锦诗表示,明年可展示成果。
至于七百多座洞窟壁画、两千多尊泥塑彩身的修补与防沙尘技术等经费,则多来自日本、美国学术团体与民间机构赞助。
例如,建于唐代的第23窟、44窟,洞窟病虫害由日本人大洞龙明等捐赠900万日圆修复。
大陆官方过去十年,曾投入上亿元人民币对莫高窟外围进行加固,然真正“固本”的修复人员培训与研究、预防性保护与监测等理念与设备,才真正花钱,更别提先进仪器一套需上百万元人民币。
樊锦诗曾指出,壁画的保护是个世界难题,敦煌的壁画保护,只是比过去有招,但还是要不断探讨;她也强调,美国很多博物馆都不是单纯靠国家经费维护,而是靠社会,他们有这种风气。

来源=台湾《联合报》|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联合新闻网》

输入 : 2013-07-29 18:11  |  更新 : 2013-07-29 18:11

朝鮮日報中文版 cn.chosun.com
本文版权归朝鲜日报网所有, 对于抄袭者将采取法律措施应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