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三地

破铁饭碗引他校优才 北大改革值得借鉴

朝鲜日报驻北京特派记者 安勇炫

查看韩文原文

▲13日,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和家长冒着酷暑在北京大学门前排队等候参观校园。
由于学校限制出入校园的人数,所以要等上一个小时左右才能进入,可以看出北京大学在中国的人气之高。
安勇炫记者 摄影


本月13日,北京的白天最高气温超过了35度,但北京大学东门门口却排起50多米的长队。
他们是趁放暑假从全国各地来北京大学参观的学生和家长。
中国网络媒体长城网报道称,酷暑挡不住修学游脚步。
排一个小时队才能进去。
在今年的“朝鲜日报、QS亚洲大学评估”中,北京大学列第5位。
但从排名上升速度来看,北京大学在亚洲大学中列第3位。
北京大学2011年列第13位,短短两年里提高了8个名次。
北京大学100年前就是中国国内名牌大学,最近开始冲出中国,成为全球一流大学。
◇打破教授铁饭碗 直到10年前,北京大学教授还是出了名的“铁饭碗”。
但在中国大学中首次引入“教授合同制”和“教授分级制”后,情况发生了180度的变化。
对现有教授不严格适用“合同制”,但最近聘用的教授会根据研究成果,每3至5年签一次合同。
另外,每年还对教授进行评估并分成9个等级,根据分级发放补助。
因此,即使是履历类似的教授,月薪也会出现成倍的差异。

北京大学的“教授改革”是前校长许智宏、周其凤主导的。
他们从外部大举聘请了成绩显赫的年轻人才。
本科生杜小松说:“年轻教授最近大幅增加。
精力充沛,感觉很好。
”周其凤接受人民网采访时曾表示:“教授团队的多元化非常重要。
”优秀学者也陆续来到北大。
堪称科技领域顶级人才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称号获得者就达70多人。
周其凤表示:“2001年之前,北京大学在《细胞》等6个国际权威学术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总和只有21篇,而2011年一年就发表了278篇。
” ◇非北大出身教授占六七成 首尔大学教授中有85%以上毕业于首尔大学。
但北京大学并不存在倾向母校出身教授的“大学纯血统主义”。
据悉,部分系过去10年里新聘用了10多名教授,但没有一人毕业于北京大学。
这意味着减少了“学问的同种交配”,通过积极聘用外校出身教授提高教授竞争力。
北京大学历史系的一位教授说:“非北大出身教授在全体教授中占六七成。
”该校相关人士说,就中文系而言,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必须离校在外部积累5年左右的经验后,才能在北京大学招聘教授时应聘。
◇至少去外国学习一个学期 就读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徐瑞下学期要作为交换学生去巴黎政治学院学习。
本科生何洋说:“如果说北大竞争力排名提升,这可能是因为扩大交换学生的机会。
”国际化是北京大学改革的核心方向。
周其凤在任时曾说:“我们要做到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在外国学习至少一个学期。
”北京大学最近与美国耶鲁大学签署了学生交流协议,积极扩大与外国大学之间的交流。
该校外国留学生也逐年增加。
3.6502万名(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在籍生中,有10%(3700多名)是外国学生,该校的目标是将这一比率提高到20%。
作为大学改革的一环,北京大学2001年开设了元培学院,让学生可自由选择专业。
学生入学不分专业,在低年级前广泛学习文学、哲学、历史、基础科学等学科后,根据自己的志趣再选择专业。
元培学院开设10年后,和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院一起成为最受欢迎的学院。


输入 : 2013-08-24 08:33  |  更新 : 2013-08-24 08:33

朝鮮日報中文版 cn.chosun.com
本文版权归朝鲜日报网所有, 对于抄袭者将采取法律措施应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