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鲜经营工厂或从事贸易的中国企业家们有九成因为朝方毁约和不履行承诺等原因导致生意失败。这意味着朝鲜不具备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性基础。
原吉林省长白县贸易代表部代表李东烈(音)说:“即使具备朝鲜当局发放的合法许可证,每到一处也会要求贿赂。如果不行贿,原材料或产品等物品就不会放行。”他称,如果不对事业伙伴——朝鲜干部行贿,就不让工人上班或推迟工作,使工厂运营艰难的情况比比皆是。“本来期待能够发大财,但经常是成了乞丐,这就是做对朝生意的结局。”
也有很多人指出难以回收事业收益。朝鲜族对朝投资企业家李胜圭(音)20世纪90年代中期通过和朝鲜罗先市人民政府合作设立了有120名员工的箱包、饰品、肥皂生产企业。李胜圭称:“虽然以给朝鲜收益的70%、本人拿走剩下的30%的方式签订了合同,但是过去的20年间我从来没有按照合同收到钱。朝鲜当局提出要求说‘中国人很有钱,所以就捐献给共和国吧’。”
朝方频繁毁约也让做对朝生意的企业家伤透了脑筋。李东烈说:“政府官员上午签了合同,下午就声称有问题要重新签合同,总是反复反悔。”
据悉,随着对朝投资的消极认识不断扩散,不少对朝投资的中国企业在考虑是否撤回。对朝投资的沈阳企业家李升元(假名,音)说:“在平壤投资约1亿美元,建立了生活必需品生产工厂,但是几年过去了也没产生利润,所以正在考虑撤回。但朝鲜方面阻止回收资本,连撤资也很难。”
在中国举债对朝鲜投资后,事业失败或没能收回投资继续留在朝鲜的中国企业家也不在少数。一位对朝投资的企业家说:“还有中国人投资30亿元人民币,一分钱也没拿到,连续12年也回不了中国。处于这种处境的中国企业家有300名左右,朝鲜当局正在把他们用作旅游翻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