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三地

习近平国共会谈提及“和平制度框架”

安勇炫 朝鲜日报驻北京特派记者

查看韩文原文
香港明报5日报道,在时隔6年再次召开的国共(国民党和共产党)领袖会谈上,中国共产党总书记兼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使用了“两岸(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发展的制度性框架”一词。对此,中国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刘国深表示:“和平的制度性框架,可能意味着签订和平协定。”有分析认为中国大陆和台湾已超越了经济合作,迈出了政治整合的第一步。

习近平4日在北京会晤台湾国民党主席朱立伦时表示,国共应彼此携手,打造两岸命运共同体,可以就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制度性框架进行探讨。接着,他还表示(两岸)应增进政治互信。朱立伦也回应说,国民党支持和中国大陆的渐进式统一。刘国深院长认为,两岸在和平协定上签字,消除敌对关系,相当于树立“制度性框架”。两岸的公法权力进行合作,制定整合性法规,在法理上也是可以实现的。


2008年执政的国民党,走亲大陆路线,加快了两岸经济合作的步伐。2010年签订了相当于自由贸易协定(FTA)的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开启了“Chiwan时代”。台湾对大陆的贸易规模从2009年的1062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1983亿美元,增长了近2倍。从本月起,大陆还允许台湾游客携带私人汽车进入大陆旅游。

然而政治对话方面依然小心谨慎。这是因为和统一相比,更强调“台湾独立”的第一大在野党——民进党的强烈反对。民进党对于在国共会谈上提及“签订和平协议”可能性一事,表示“可能会变得跟西藏一样”。1950年中国武装解放了西藏,次年与西藏签订了“和平协定”。在文件上承诺其高度自治,但实际上压制了西藏人的政治和宗教自由。有人批评说,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国家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如果推进和平协定,台湾会沦为中国的一个地方政府。

(本文版权归朝鲜日报网所有,对于抄袭者将采取法律措施应对)

输入 : 2015-05-06 09:56  |  更新 : 2015-05-06 10:20

朝鮮日報中文版 cn.chosun.com
本文版权归朝鲜日报网所有, 对于抄袭者将采取法律措施应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