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突然宣布下调利率,市场出现了如上评论。这是由于去年11月,时隔28个月首次开始下调利率的中国,在不过6个月间就3次打出了下调利率的牌。11日上证指数为期待已久的货币宽松政策而欢呼,收盘时比前一交易日上涨3.04%。
中国如此急忙推出货币政策是由于宏观经济状态正在急速恶化。尽管中国政府宣布一季度国民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为7%,但花旗银行、美国世界大企业联合会和英国朗伯德街研究公司(LSR)等西方机构怀疑“实际上最多只有6%,最糟糕的情况,甚至可能低至3.8%”。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在下半年会愈发糟糕,止步于年均6.8%,明年将下降至6.3%。
实际上,8日和9日陆续公布的宏观经济指标,为这一预测提供了支持。4月份出口比去年同期下降了6.2%,远低于增长0.9%的市场预期;进口也比去年同期骤减16.1%,超出市场预期值(减少8.4%)。和出口的减幅相比,内需市场的萎靡不振,造成了进口规模更为减少的“不景气型顺差”。
与此同时,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了1.5%,连续3个月停留在1%左右,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和去年同期相比下降4.6%。预计13日即将公布的消费、生产、投资指标也会同样呈现出低迷状态。IBK投资证券研究员朴玉喜(音)评价说:“上个月在公布了三月份低迷的经济指标的第二天,中国政府全面下调了100bp的银行准备金率,这次确认了4月份低迷的指标后,马上做出了全面下调存贷利率的敏捷动作。”
中国政府在推出货币政策的同时还积极施展财政政策,为了不让巨大的中国经济失速而满负荷开动着经济的双引擎。去年占国民生产总值(GDP)2.1%的财政赤字规模,今年将扩大到占GDP2.3%的1兆6200亿元,为有史以来最大的赤字预算。通过构筑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事业,以及长江经济带等大型基础设施投资,中国政府出手创造需求。李克强总理3月份在全国人大工作报告中表示,将实施高强度、效果显著的积极财政政策。
市场观察认为,人民银行今年内很有可能还将实施一次以上的利率下调。巴林投资银行亚洲债券部代表沈昌(音)预测,中国政府今年的M2(广义货币)供给和通胀目标值分别为13%和3%,而最近这两项指标均未达到目标值,中国政府可能继续逐渐下调利率,或动用从商业银行接受地方债券作为抵押,从而提供流动性的补充抵押贷款等非传统性货币政策工具。
(本文版权归朝鲜日报网所有,对于抄袭者将采取法律措施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