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三地

中日友好象征——唐朝留学生阿倍仲麻吕

安勇炫 朝鲜日报驻北京特派记者

查看韩文原文
▲ 阿倍仲麻吕
2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向3000名日本代表团进行演讲时,提到了中日友好的象征是唐朝留学生阿倍仲麻吕(698-770年)。那么他是谁呢?

出身日本奈良县贵族家庭的阿倍,在18世纪的716年作为第八次557名遣唐使中的一员,抵达唐朝首都西安(当时的长安)。奈良时代(8世纪)的日本,向唐朝派遣了16次使节团(遣唐使),引进了先进的文明。阿倍在唐朝最高学府太学学习,并考中科举,获得了唐玄宗的宠爱。他的名字也改为晁衡。可以说,习近平主席通过活跃在自己故乡西安的阿倍,表现了改善对日关系的意志。

阿倍主要担任和文学、文化有关的官职,得以与李白、王维等唐代作家深交。他自己也写下了怀念故乡的诗篇《望乡》等。754年,阿倍向唐玄宗恳请回乡,作为外国人,很罕见地被任命为“中国使节”,准备衣锦还乡。当时,他给依依惜别的朋友们留下了“衔命还国作”的诗句,成为了后来中日友好的象征作品。然而阿倍没能回到日本。由于回乡的船在风浪中沉没,他回到了西安,终老一生。他还曾担任安南道护府的长官,治理了2年越南。

1978年,在西安附近发现了高5.36米的阿倍纪念碑。碑石上铭刻着表达中日友好的樱花和梅花,以及阿倍为遭遇风浪的李白扼腕叹息的诗句等。

(本文版权归朝鲜日报网所有,对于抄袭者将采取法律措施应对)

输入 : 2015-05-26 10:25  |  更新 : 2015-05-26 18:22

朝鮮日報中文版 cn.chosun.com
本文版权归朝鲜日报网所有, 对于抄袭者将采取法律措施应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