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三地

中国复活儒教 必须接纳人权和自由方可成功

李先敏 朝鲜日报记者

查看韩文原文
▲ 赵庆兰教授说:“中国面临的最大课题,是能否提示出世界和东亚通用的真正王道。”
“中国197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自由主义不断普及,但1989年天安门事件受到政府镇压后,民族主义崛起。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以儒教为核心的保守主义。不仅是个人和国家,还被作为经营世界的原理,再次受到重视。”

一直致力于以中国近现代思想和知识的动向为中心,来理解当今中国和东亚的延世大学国学研究院HK研究教授赵庆兰(音,55岁),出版了《国家、儒学、知识分子》,对现在领导中国的两大理念——文化保守主义和中华民族主义进行了集中分析。

辛亥革命以后,孙文等中国领导人以建设现代国家为主体,树立了不仅是汉族,还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概念。中华民族主义在与帝国主义的斗争,以及此后的社会主义革命中,发挥了团结国民的作用。随着经济发展和国力增强,中国正在追求中国领导天下的天下主义和树立新朝贡册封体制。这种思想,将曾经长期从属于中华秩序的韩国和越南等国,当做中国内部或周边的存在。

然而赵庆兰教授的疑问是,进入近代后,国家平等成为常识,不同于传统时代,在美国和欧洲等其他强国林立的情况下,中国的这种构想对邻国是否具有说服力?虽然打出了天下主义,但实际上却很难对自我中心主义的批判给予答复。赵庆兰教授还认为,中华民族主义的本质体现于和内部少数民族的关系。没有与西藏等地的共生,就无法消除对中华民族主义成为另一种帝国主义的担忧。

目前,中国儒教风头正劲。不仅是被称为大陆新儒家的儒学研究者,信奉社会主义理念的新左派知识分子,甚至一些自由主义者也争相强调儒教的积极作用。中国的传统和儒教的基本价值,不仅是“文明中国”的基础,还是替代西洋现代文明的“中国模式”的核心要素。赵庆兰教授称之为“儒教的召唤”。随着中国国家和知识分子之间形成广泛共识,认为为团结国民,需要新的理念来代替社会主义理念,从而重新召唤出了长期受到激烈批判的对象——儒教。

赵庆兰认为,为了让儒教成为超越现代的理念性解决方案,需要形成拉动资本和国家的“批判儒学”、“市民儒学”。这从理论上虽然可行,但想实现这一点,需要让在春秋战国时代小共同体基础上形成的儒教,实现迎合现代的彻底解体和再构成。不支持中国国民的人权和自由,却向其他国家提示体制方案的想法是可笑的。

赵庆兰教授说:“中国希望将孔子、毛泽东、邓小平的遗产打包后提出新理念的尝试是否能够成功,取决于是否真的能超越西方的现代文明、是否能摆脱追求帝国的诱惑。”

输入 : 2016-08-10 09:15  |  更新 : 2016-08-10 10:25

朝鮮日報中文版 cn.chosun.com
本文版权归朝鲜日报网所有, 对于抄袭者将采取法律措施应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