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在今年3月结束的全国人大上将2012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从去年的8%下调至7.5%,因此全球都在担心中国经济可能会硬着陆。
但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超过8%,达到8.1%;而且经济先行指数——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连续4个月超过50,景气呈现好转,因此这种担忧逐渐消散。
中国看上去平安度过了被称为“死亡之谷”的今年第一季度。
从去年中期开始,中国政府通过货币紧缩政策、抑制房地产投机,将曾超过30%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降至12%,成功控制了流动性过剩。
主要城市的房价也出现下降趋势,紧缩政策的效果正逐渐显现。
◇大力推动消费中国政府曾于2008年释放出大规模货币,克服金融危机。
其结果放出货币量达到GDP的1.8倍。
因此中国在全球成为通货膨胀压力最大的国家。
因此,中国放弃8%的增长目标,同时寻求无需释放货币就能扶持经济的良方。
经过一番思考后得出的结论是刺激消费。
虽然中国的GDP年增长9%,但税收增长率超过20%。
如果减税,可以刺激消费,同时促进经济增长。
以前有人曾嘲讽中国政府“加税时如刘翔,减税时像蜗牛”。
但如今中国政府的态度却发生了彻底转变,这也是因为上述原因。
今年以来,中国政府纷纷推行减税政策。
此外,中国政府还将今年4月规定为消费促进月,积极刺激消费。
2010年580万套、2011年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开建,并于今年竣工。
为此中国政府采取了购买家电、家具提供补贴的政策。
保障性住房与普通的商品房不同,入住率几乎达到100%,因此入住的同时可享受的家电、家具补贴计划立竿见影。
◇中国用美元换成实物中国政府为处理过多的美元,将扩大进口、刺激内需定为今年的首要政策目标。
为此,降低进口关税,积极扩大进口。
2月份出口额仅增长18%,但进口增长了39%,时隔11个月出现了314亿美元的贸易逆差。

▲今年3月5日,在中国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幕式上,中国国家总理温家宝、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右起)正在鼓掌。
照片=美联社
中国进口的物品十分有趣。
粮食(381%)、化肥(45%)、飞机(45%)、汽车和零配件(42%)、石油(37%)、铜(30%)的进口大幅增加。
飞机和粮食是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今年2月访问美国时承诺的中国送给美国的礼物,但其余大部分都是原材料。
随着景气下降,中国对铜的需求不多,而且中国铜的库存量达到近5年来的最高。
但还是进口铜的原因在于,中国认为与其囤积美元,不如换成实物。
中国对美国乱印的美元价值深感不安。
◇中国视欧洲危机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3月举行全国人大前后,中国对人民币的信心发生显著变化。
中国人民银行14日扩大了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幅度。
同时将有权直接用美元购买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以及可以直接用人民币购买股票的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RQFII)的股票投资额度分别增加了500亿美元。
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3.2万亿美元,政府已无意再继续增持。
因此,被称为“中国犹太人”的浙江温州商人获得了可以直接向海外投资的机会。
如果说最近30年是中国企业“走出去”,那么现在就是要让钱“走出去”。
中国认为,此次金融危机是打入暴跌的全球资产市场和金融市场,购买被低估企业和资产的绝佳机遇,并在背后支持中国金融公司和企业。
中国将欧洲财政危机视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并为使人民币成为亚洲储备货币积极展开行动。
在香港,随着人民币需求的增加,已经形成了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
最近,日本也同意和中国进行人民币贸易结算。
日本还更进一步,宣布要在日本建立用人民币交易的离岸金融市场。
也就是说,“经济嗅觉”敏感的日本抛弃长久以来的友邦美国,投奔中国,参与到削弱美元力量的人民币国际化队伍中。
◇美国制裁伊朗,中国坐收渔翁之利美国以伊朗的核为借口威胁西方国家对伊朗进行制裁,但中国反对。
中国将伊朗视为进军中东的桥头堡。
中国56%的石油需求依赖进口,就中国而言,伊朗是超越安哥拉、沙特阿拉伯的最大石油进口国。
中国极力反对美国制裁伊朗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在美国制裁伊朗的情况下,中国可谓是渔翁得利。
中国不仅可以继续进口石油,还可以在结算中更多地使用人民币,削弱美元的地位。
过去的两国集团(G2)成员日本,只要是美国说的话都会无条件“赞成”,但新的两国集团成员中国则不同,会说“不”。
而美国对于最大债权国中国并不敢轻举妄动,所以非常头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