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

中国股市难预料 何时真正触底反弹

[Weekly BIZ]分析中国股市走向

KAIST特聘教授 洪寅基/朝鲜日报记者 柳井

查看韩文原文

中国股市在全球股市中最为奇异。
因为通常股指会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上涨,但在中国却不是。
当然,并不是所有国家的经济增长和股价走势无条件存在比例关系,但中国股市却无法通过普通的分析方式说明或预测,可谓是个“一团谜”。
中国经济规模(以国内生产总值为准)从2002年开始到去年为止10年间从1.453万亿美元增至7.298万亿美元,约增加500%。
相反,同期上证综合指数从1640点涨至2170点,仅上涨了27%。
中国经济高度增长的2007年,虽然曾一度突破6000点,但到2008年受到源自美国的金融危机的影响暴跌后,就再没有重现辉煌的迹象。
最近情况进一步恶化。
上月,美国采取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后,全球股市出现反弹,但中国股市却依然下跌。
当人们以为这已经是低谷时,却开始再度下跌。


▲最近大多数主要国家的股市都处于上升趋势,但中国股市却例外。
图为,上月27日,在中国上海一家证券公司,一位投资者正注视着显示屏。
照片=美联社、NEWSIS


今年以来上证指数已下跌8%。
这比去年8月至9月受欧洲财政危机和美国主权信用评级被下调等影响,全球股市暴跌时(2500点)更低,接近于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暴跌时(1700点)。
包括韩国和中国在内的很多中国股民以绝望的心情准备“斩仓”。
中国股市在哪里开始有错?还有,到底什么时候会达到真正的低谷并反弹呢?《Weekly BIZ》对世界上最神秘的金融市场——中国股市进行了分析。
从2009年8月到现在,在约3年的时间里,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了45%左右。
相反,上证综合指数下跌了40%。
同期,韩国股指上涨了27%,德国和英国股指分别上涨34%和23%。
两年前还在20倍以上的上证指数股价收益率(PER)降至10倍左右,现在成为不如标准普尔 500(14倍)的“廉价”股票。
为什么唯独中国股市下跌?虽然有很多理由,但其中“不可信”,即缺乏信任的解释最为合理。
就是说“对中国经济的不信任”和“对中国政府的不信任”。
中国经济受国际经济的影响很难好转,加上中国政府也没有表现出扶持股市的意志。
但如果在两者中选择其一,那就是“对中国政府的不信任”。
此前,中国股市比起经济增长或市场走向,更加依赖于政府的“扶持股市的意志”。
①中国政府控制股市?首先,中国的资本市场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
中国政府严格限制外国人的投资额度。
这是因为,中国政府害怕热钱(hot money,短期游资)流入,最终引发通货膨胀。
外国人想在中国国内股市(A股)投资,需要获得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资格,但总限额仅为A股总市值(2.8万亿美元)的3%,即800亿美元。
股市投资者一半为中国个人投资者,其余是中国投资公司(CIC)等机构投资者。
因此,中国股市属于即使美国再增加美元流动性也不会受惠的“无风地区”。
中国股市被称为国有企业的“摇钱树”。
这是因为,中国政府每当需要筹集资金时就强制扶持股市,而且总市值的74%由国有企业占据。
这些国有企业股份的70%由中国共产党持有。
因此有分析称,与对股价动向反应敏感的民间股东不同,中国政府并不受股价下跌的影响,在需要时可上调股价。
2006年至2007年的两年时间里上证指数暴涨至6000点,涨至以往的6倍就是代表性例子。
虽然对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期待对当时股价暴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主要原因还是中国政府介入股票市场。
当时,中国政府将国有企业持有的非流通股强制转换为流通股,要是正常的股市,如果流通股数量增加股价就会下跌。
但中国政府为了防止股价暴跌,通过在流通股上设定“禁售期”,限制了一定时间内的流通。
为此,还补偿了原先持有流通股的投资者的损失,并以“奖金”的方式免费提供股票或现金。
因此,投资者纷纷买入股票导致股价飙升。
而2008年源自美国的金融危机爆发时,中国股市也迎来了非流通股解禁的洪峰,随之增加的股票供应量最终导致股价暴跌。
美国等主要国家股市下跌一半,而中国却暴跌四分之三。
值得关注的一点是,2006年至2007年股价暴涨期间,国有企业从股市筹集到了1.4万亿元人民币的资金。
这达到此前5年筹集到的资金的2倍,在政府的庇护下国有企业大赚了一笔。
中国政府第二次扶持股市是在2009年。
当时,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央推进4万亿元的财政支出,创出了10万亿元银行信贷。
货币量增加率增至30%。
其结果,股指在2009年8月涨至3460点。
同期,政府为筹集投资资金命令国有企业和银行进行大规模增资。
随着增资量的增加,指数上涨趋势达到极限。
去年中国政府转为紧缩调控后,股价再度下跌。
伤痕累累的投资者在股市再次确认了“不信任”。
②中国政府无意实施高强度经济扶持政策当然,如果中国景气好转,而且中国政府从现在开始积极展开扶持政策,股市有望再次复苏。
这是因为,不管在哪里都有想在泡沫中获取高收益的投资者。
但很多人认为,中国经济短期内不会好转,而且也不会有进一步的扶持政策。
特别是,制造业景气持续恶化。
受发达国家经济萧条导致出口减少的影响,上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降至47.8,连续11个月跌破50。
在总市值中占74%的国有企业的业绩也连续3个季度在恶化。
有人担心,中国政府很难完成已经下调了的今年经济增长目标“7.5%”。
此外,中国政府没有采取攻击性经济扶持政策。
这是因为,正处领导人换届期,而且由于市场流动性过度释放(今年6月末贷款余额60万亿元人民币,达国内生产总值的130%),很难继续采取货币政策。
地方政府负债(11万亿元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7%)也是一件头痛的事情。
中国政府为抑制流动性过剩导致的房地产泡沫和通货膨胀,从2010年10月开始采取了上调利率等紧缩政策。
中国政府今年6月以后两次降息,缓和紧缩政策,但并未出台强有力的扶持政策。
中国政府最近下调了股票交易手续费,表现出想要防止股市下挫的最低限度的决心。
但已经对市场失去希望的投资者们纷纷涌向债券投资。
中国政府现在也是更多地通过发行公司债券来筹集资金。
今年前8个月,公司债券发行金额为386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150%。
而股市首次公开募股(IPO)规模则同比减少51%。
③中国若着手改善经济会进一步冲击股市更大的问题在于,为了突破经济低迷局面,中国的政策方向正在从短期扶持政策转向通过收入分配和国企重组实现的根本性经济体制改善。
这很有可能在短期内使股市不见光明。
据分析,今年年初的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将今年增长目标下调到7.5%表明,中国政府将不再执着于高增长。
另外,中国货币政策委员会上月召开第三季度例会时表示,虽然美国开始执行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但中国会继续推行慎重的货币政策,尤其是会重视经济稳定增长、经济结构调整和抑制通货膨胀这三者之间的均衡。
中国政府最近对亏损的国有企业实施结构调整,陆续推出制度改善政策,以期搞活民营企业。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分别于2010年初和去年12月两次制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并提交给国务院。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中包括,如何更公平分配国有资产和公共资源的收益、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国有企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薪酬的管理等内容。
破除既得利益群体的阻力被认为是该制度能够成功的因素之一。
这些政策如果成为现实,银行、能源、钢铁等在中国股市总市值中占绝大部分的大型国有企业必然会业绩恶化。
这对中国股市来说显然是一个利空因素。
实际上已确定当选下届国家主席和总理的习近平、李克强在担任地方省委书记时就曾积极推进优待民营企业的政策,现在也倡导这一路线。
李克强今年2月主导了世界银行和发改委的合作课题,并发布了《2030年的中国》(China 2030)报告。
这一报告的核心就是要缩小国企规模,降低私营企业进入市场的门槛,以发展私营企业。
从这些外界环境来看,中国股市短期内很难转向上涨势头。
部分专家指出,根据经济循环规律,中国股市会在今年年底和明年年初暂时反弹。
他们期待经济指标不会继续恶化,而是逐渐改善。
但严格来看,中国股市的未来取决于“结构改革的成败”和“信任度的恢复”。
只要中国政府切实进行结构改革,使优良企业业绩得到改善,并打造以市场原理为基础的股市,那么中国股市随时可以重新散发其隐藏的魅力。


输入 : 2012-10-09 17:37  |  更新 : 2012-10-09 17:37

朝鮮日報中文版 cn.chosun.com
本文版权归朝鲜日报网所有, 对于抄袭者将采取法律措施应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