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

萧条格局太像日本 韩未来经济笼罩乌云

朝鲜日报/撰稿=朴钟奎,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查看韩文原文

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时候,增长率降到6%就意味着经济萧条。
但是最近,且不说6%,连3%都难以实现。
今年韩国经济增长预测仅为2%以上。
这种萧条局面达到了除经济危机时期外最恶劣的程度。
经济已经连续十几年失去活力,增长率也向零靠拢。
另外,首都地区房地产价格最近持续下降。
这让人产生一种不祥的预感,这样下去韩国经济会不会走上日本式长期萧条的老路?◇房子和人口都和日本长期萧条时期如出一辙超低利率导致的房地产泡沫扩大和最近出现的泡沫崩溃迹象、以及投资不振和制造业海外投资激增等现象都和日本刚进入长期萧条时期和进入以后出现的情况惊人相似。
例如,日本宅地价格在泡沫破裂以前的10年里上涨69.8%,然后从进入经济长期萧条时期的1991年开始下降,而韩国住宅交易价格指数也在过去10年里上涨68.5%,上涨势头进入今年以后开始趋缓,情况和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初期类似。
泡沫破裂后,日本房地产价格连续20年每年都在下降,最后下降到破裂之前最高峰的三分之一。
韩国房地产泡沫破裂后不知价格会跌至何种程度,这让人非常不安。
潜在增长率的决定因素人口结构也和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如出一辙。
进入长期萧条时期的第一年,即1991年日本的老龄化比率为12.4%,这和韩国明年的老龄化比率(12.2%)几乎相同。
另外,长期萧条的10年里,日本老龄化比率提高幅度为5.3%,而今年开始的今后,10年里,韩国老龄化比率提高幅度预测值为5.6%,二者也是相差无几。
美日签署引导日元升值的《广场协议》第二年(1986年),即日本进入长期萧条时期的5年前,日本海外投资开始随着日元升值和全球化趋势大幅增加,引发国内制造业空洞化现象。
韩国制造业海外投资也是从2006年开始大幅增加,导致国内投资不振。
日本经济长期萧条的10年里(1991年至2000年),总投资额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比率从31.8%降至24.7%,降低了7.1个百分点。
日本的长期萧条实际上是投资不振。
韩国20世纪90年代的投资过剩局面以亚洲金融危机为契机,从1999年开始迅速转为投资过少局面,这种投资不振局面一直持续至今。
总投资额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率逐渐下降,去年降至27.4%,这一数字今后如何变化将决定此次低迷局面是否会长期持续。
◇韩国储蓄率低恐酿大祸有些方面虽然也和日本不同,但情况并不乐观。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和日本经济长期萧条的20世纪90年代相比,当今世界经济环境更加恶劣。
而且韩国消费者尚未做好迎接长期萧条局面的心理准备,这可能会使他们受到更大的冲击。
日本从1991年开始进入长期萧条,当时的个人净储蓄率为15.9%。
所谓个人净储蓄率,是指个人可以支配的所有收入中,消费后剩余金额所占的比率。
此后10年里,日本消费者的储蓄率不断下降,一直降至3.7%,他们将这些钱用于消费。
家庭储蓄是抵抗萧条局面的巨大力量。
结果,民间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在经济长期萧条的10年里提高4.6%,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经济的低迷。
而韩国个人净储蓄率去年仅为2.7%。
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进入长期萧条局面,很有可能发生大量家庭破产,或消费规模锐减,导致萧条状况更加严重,持续时间更长。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韩国消费者将没有储蓄对抗低迷局面,承受更大痛苦。
韩国和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当时的日本没有可以当作反面教材的长期萧条前例,而当今韩国可以将日本视为反面教材。
但韩国从日本的失败教训中学到了多少令人怀疑。
韩国从2001年开始保持超低利率,不断增大房地产泡沫。
这一事例就证明韩国虽然了解日本房地产泡沫带来的教训,但还是走上了日本走过的老路。
◇经济良性循环结构消失当前经济萧条局面如果长期持续,就应该从未能恢复“经济良性循环结构”上找原因。
韩国经济的良性循环结构消失源于亚洲金融危机后企业开始积累大规模剩余资金。
资金在循环过程中只要进入企业,尤其是大企业,就会被囤积起来,不会流向家庭或中小企业。
大企业虽然很繁荣,但国民经济状况却不尽如人意。
20世纪70年代以后到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之前,韩国企业收入和家庭收入均良好,年均增长率为8%至9%。
但2005年至2010年的企业收入年均增长率高达19%,而家庭收入的年均增长率仅为1.6%。
家庭收入陷入低迷局面后,家庭负债激增,从而导致内需不振和投资不振,创造工作岗位也变得艰难。
因此,青年失业状况恶化,两极化现象严重,人们对福利的要求日益提高。
本应借钱投资的企业只知道储蓄,而本应储蓄的家庭却面临债务不断扩大的状况,因此不可能建立经济良性循环结构。
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实现共同增长和减少临时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应该通过这种方式使资金从大企业流向中小企业,从企业流向家庭,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内需不振、增长趋缓、家庭负债、两极化、青年失业、工作岗位不足、福利要求等问题。


输入 : 2012-10-16 08:06  |  更新 : 2012-10-16 08:06

朝鮮日報中文版 cn.chosun.com
本文版权归朝鲜日报网所有, 对于抄袭者将采取法律措施应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