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日本双职工家庭的比率达到55.3%,创下历史最高纪录。
日本双职工家庭比率在处于高度增长期的1980年还仅为26.5%。
此后,由于进入社会的女性增多和经济萧条等原因,双职工家庭剧增,到2001年增至40%。
现在,在两户日本家庭中就有一户是双职工家庭。
《日本经济新闻》22日报道说:“由于女性积极进入社会和长期萧条导致丈夫收入减少等,从事兼职等的主妇剧增,双职工家庭成为社会主流。
”57.2%的已婚女性就业者属于“生活防御型”就业,通过每周不到35小时的兼职填补丈夫薪水的不足。

▲上世纪80年代,日本郊外的新城镇被称为梦想之都广受年轻夫妇喜爱。
随着双职工家庭的剧增,年轻居民为上下班方便逐渐迁到城市中心,这些新城镇受到冷落。
图为,大阪周边的某新城镇。
朝鲜日报资料图
◇郊外住宅人气下降,新城市开发中断随着双职工家庭成为社会主流,居住形态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日本家庭的主要形态还是“男性上班族+家庭主妇+子女”,因此郊外地区的新城镇成为“梦想居住地”。
因为虽然上班族丈夫的上班时间需要1到2个小时,但妻子和子女可在宽敞舒适的郊外享受生活。
但随着双职工家庭的增多,郊外住宅的人气下降,反而是城市中心等便利设施较多、交通便利的地区住宅受到欢迎。
日本政府考虑到人口减少、双职工家庭增多等住宅需求的变化,中断新城市开发,集中展开城市中心的再开发。
◇买面包的钱超过买大米的钱零售业也发生了变化。
随着重视便利的双职工家庭的增多,大型购物中心的人气下降,离家较近的“24小时便利店”大受欢迎。
出售饭菜等食品的便利店也逐渐普及。
通过微波炉加温后可随时食用的快餐食品,食品已调制好回家即可食用的熟食业也迅速发展。
随着早晨吃面包而不是米饭的家庭增多,2011年两人以上家庭的年均面包购买费用历史上首次超过大米购买费用。
◇重视“男性育儿”最近,在日本举行了“イ?メン”颁奖典礼。
造词“イ?メン”是指积极投身育儿问题的男性。
日本劳动厚生省从去年开始展开了赞助“男性育儿奖颁奖典礼”等男性育儿推广运动。
《读卖新闻》报道称,据对家有未满6岁子女的丈夫育儿及家务时间展开调查的结果显示,平均每天为1小时7分钟,近乎5年前(38分钟)的2倍。
随着丈夫开始重视育儿的氛围扩散,参加会餐和喝酒次数减少等工薪阶层的职场文化也发生了变化。
◇应进行养老金等方面的改革 社会制度未能跟上双职工家庭增多带来的社会变化。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养老金制度。
从全职主妇来看,可免费加入丈夫的养老金和健康保险。
但即使是每周不到30小时的兼职工作,如果年收入达到130万日元以上,就需要本人另行交纳养老保险。
《日本经济新闻》报道说:“考虑到这一点,有些主妇刻意减少打工时间。
很多人主张,以全职主妇为标准的税金和相关社会保障制度不符合时代的变迁,应以双职工家庭为标准改革制度。
”日本因人口老龄化导致生产年龄人口剧减,因此扩大女性的社会参与成为国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