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毅夫教授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林毅夫接受本报采访时,就最近中国经济状况分析说:“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欧债危机,另外方面是积极的财政政策现在接近到尾声,这是周期性的。
今年能否达到8%,我觉得还是有可能的,而且中国经济不仅仅未来几年,保持8%应该是完全有可能。
”问: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经济依靠“泡沫经济”增长,而很多观点认为今后“泡沫经济”很难持续。
你如何看这种观点?“泡沫经济是不可持续,泡沫必然会破灭,破灭国内会带来经济的危机,经济的萧条,经济的增长乏力。
不过,这和以加大政府支出创造有效需求的凯恩斯主义是不同的两回事。
因为目前的经济危机在复苏过程当中。
由于民间的投资意愿非常低,失业率也高,民间的消费也不可能成为经济复苏的主要的拉动力量。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积极财政政策也是必要的。
”问:具体地说,需要何种财政政策呢?“传统的积极财政政策,经常是挖个洞补个洞。
不过,这种方式并没有提高生产率,可能是会不可持续的。
政府的积极财政政策应该消除经济增长的瓶颈,如投资在基础设施和环境、绿色经济上面。
”问:从历史上看,每当金融危机爆发后,经济萧条局面持续3至4年后就开始复苏,的确有这种经济周期。
不过,金融危机爆发已经过了4年,现在还是摆脱不了危机的阴影。
难道这种经济周期已经消失了吗?“过去经济危机通常是在一个国家或是一个地区发生,而世界其他地区比较健康,这一点为这些危机国家解决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个国家发生危机,那么解决危机的方法是通过结构型改革提高竞争能力,比如降低工资、减少福利、金融部门裁员等。
短期之间都被减少需求,造成经济会放缓、失业率上升。
过去解决办法就是一方面进行改革,另方面货币贬值增加出口,靠出口增加创造需求来抵消国内的需求,快则一年两年,慢则三年四年就走出去了。
然而,这次发生问题,和以前的不一样。
像意大利、西班牙、希腊等国家没有独立的货币,他们不能贬值。
欧元贬值,就引发美国、欧洲、日本的竞争性贬值。
美国和日本数十年来都还没有进行结构调整、改革。
我觉得这次可能会比以往更长,很可能重蹈‘日本20年走不出去危机’的覆辙。
”问:那么,世界经济该如何走出危机呢?“可以从过去一个国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吸取教训。
经济危机国家一方面进行结构性改革来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货币贬值来创造机会。
在当前的经济状况之下,可以采用这种方式。
比如,实施‘全球性马歇尔计划’来解决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的老朽的问题,以及发展中国家交通基础设施瓶颈的问题。
这种全球的积极财政政策、全球的马歇尔计划,和过去一个危机国家货币贬值来增加出口的机会是相同的。
如果发达国家不采取这种政策,社会救济多,开支就大,经济增长慢,政府的赤字就会增加,就像日本1990年的时候。
1991年泡沫经济刚破灭时,日本政府的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现在已经达到230%了。
发达国家有一个选择,就是他们利用国际储备货币这个优势,可以用印钞票来搞全球的投资和消费。
这样做,短期能刺激消费,提高生产率。
如果能真的落实,可以避免这种全球的危机长期化,不然,经济危机长期化的可能性是非常高。
”问:很多观点认为,中国经济今年很难“保八”。
你如何预测?“中国经济能否达到8%,我觉得还是有可能的。
中国政府还是有很大的空间可以继续用积极的财政政策。
首先中国政府的财政状况相对好。
因为,政府的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15%左右。
虽然地方政府的负债10万亿,占国内生产总值不到25%。
如果把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负债加起来,也不过国民生产总值的40%。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讲40%的负债,其实是属于相当低的。
所以中国政府用积极财政政策来刺激的空间挺大的。
基础设施投资的空间还很大尤其是城市内部的基础设施投资,城市里面道路非常拥挤,修一些地下铁路,修一些环城路,城市内部的交通设施,污水的处理,还有其他方面项目。
另外,民间储蓄率也很高,外汇储备3万多亿美元。
只要有需要,中国政府可以用积极的政策投资提高增长率。
” 问:这会不会是过于乐观的预测?“中国2008年人均收入水平相当于美国的21%,相当于日本1951年的水平,日本1951年的收入也是美国的21%,相当于新加坡1967年、台湾1975年、韩国1977年。
日本是从1951年-1971年维持的20年每年平均9.2%的增长。
新加坡、台湾也差不多。
韩国也从1977-1997年20年里维持平均7%左右的增长。
大陆从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发展方式和东亚经济体的发展方式很相似。
东亚经济体都利用后发优势加入到国际大循环里面,让经济得到高速发展。
我相信大陆经济维持20年增长8%的潜力是存在的。
”林毅夫简历出生于台湾,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博士2008年8月-2012年6月 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现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