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M娱乐公司总裁李秀满
韩国娱乐公司在进军中国时吃了不少苦头。
这并不是因为韩国的内容资源不符合中国人的喜好,主要原因在于非法内容资源泛滥。
某娱乐公司代表董事表示:“听说在中国已经有1亿多人看过韩国热门电视剧《捧日之月》。
而这部电视剧还没有正式出口中国。
”娱乐公司业内人士13日表示,多数娱乐公司正在为进军中国市场而苦恼。
他们认为“无论公司继续发展还是逐渐萎缩,最终只能尝试进军中国。
”这主要有两大原因。
首先是“偶像歌手神话”正在破灭。
虽然尚未公然主张,但很多业内人士认为,应该承认韩国10多岁偶像歌手的热潮已开始步入末期。
偶像歌手保持10年以上人气的情况几乎不存在,就算超过5年也会让人觉得“老了”。
现在的韩流热潮大部分都依赖于K-Pop。
业内人士强调说:“偶像歌手需要长时间的培训期,而且失败的事例也很多。
如果想要短时间内出名,无论如何也要进军中国市场。
”要进军中国市场的第二个理由是,现在出现了偏重日本的现象。
最近,Psy在美国和欧洲等地也卖出很多唱片,但很难保证今后会一直如此。
能够取得稳定收益的市场只有日本、东南亚等亚洲地区。
而具有一定资本力量的只有日本。
韩国最大的娱乐公司SM为此选择了通过子公司SM C&C加强电视剧等内容资源制作事业的战略。
演艺界一位相关人士表示:“李秀满总裁不正是感知到了某种变化氛围吗?接连签入姜镐童、张东健、申东烨等大牌明星,分明是为了改变战略。
”另一位相关人士表示:“目前,得益于偶像歌手热潮,K-Pop相关企业受益匪浅,但偶像歌手欠缺基本收益性。
偶像歌手的收益性应该要考虑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资产价值也随之下降。
”但演艺内容资源占领中国市场并非易事。
问题在于非法内容资源泛滥,而且很多情况下就算正式进军中国,收益也被当地企业拿走。
从电影的情况来看,比起分红制,中国更喜欢一次性付款全部购买。
就算选择的是分红制,实际利益也不会太大。
据悉,虽然《大叔》、《海云台》等韩国电影以分红制出口中国,但几乎没有得到相关销售额。
此外,韩国企业通过韩流歌手演唱会所能获得的收入并不多。
娱乐公司Keyeast代表董事申毕顺表示:“中国是必须要抢占的市场。
应制定与(花钱买乐的)日本顾客接近法完全不同的战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