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类是17种具备独特化学、电力特性的元素的统称,也是尖端产业的核心材料,广泛用于电动汽车和风力发电机、喷气发动机、LED显示屏等产品的制造,也是制造战斗机和导弹等不可或缺的战略物资。
中国是稀土类供应大国,占全球总供应量的70%,此前一直将稀土类作为实施经济报复的手段。开端是2010年尖阁列岛(中国名称钓鱼岛)纷争当时,禁止对日出口稀土类。在美国制裁华为后,中国也曾威胁:“将管制稀土类的对美出口。”
仅2023年下跌30~40%
在中国将稀土类武器化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提高了东南亚地区的稀土类产能,开设自主炼制工厂,着手搭建独立的稀土类供应链。结果导致稀土类供应增加,国际价格下跌,中国稀土类企业全体蒙受损失。
中国稀土行业代表企业中国稀土集团2023年销售额下降5.4%,净利润暴跌45.7%。今年一季度更是出现了2亿8900万元人民币(约合550亿韩元)的赤字。最大供应企业北方稀土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销售额减少10%,净利润下降60%。五大企业之一的盛和资源2023年净利润下降80%,今年一季度出现了2亿1600万元人民币的赤字。
稀土类国际价格下跌是导致中国稀土行业业绩恶化的最大原因。2023年稀土类各元素国际价格普跌30~40%。2023年底,电动汽车用永磁材料的原材料钕的价格对比年初下跌了40.4%。
据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的资料显示,2023年全球稀土类供应量为35万吨,对比2022年(30万吨)增加了16.7%。缅甸从1万2000吨增至3万8000吨,增加了216%;中国从21万吨增至24万吨,增加了14.3%;美国也从4万2000吨小幅增至4万3000吨。
与之相反,稀土类需求却陷入低迷。中国在废除新冠清零政策后,经济恢复速度依然缓慢,2023年制造业状整体低迷,物价持续走低,甚至出现了通货紧缩的担忧。
此外,美日澳搭建独立供应链的举措也对中国企业造成了巨大冲击。以2023年底为基准,中国稀土类埋藏量为4400万吨,占全球的40%左右。但越南(2200万吨)、巴西(2100万吨)等国家的埋藏量很大,澳大利亚(570万吨)、美国(180万吨)也不算少。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之所以理直气壮是因为凭借领先的稀土类精炼技术,向国际市场供应了远超本国埋藏量的精炼产品。
稀土类意为“稀有的土壤物质”,但实际上地表存量巨大。只是因为含量较低,提炼起来比较困难。在提炼时需要用到有毒化学物质,会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还会排放出放射性物质。因此,美国虽然是世界第二大稀土生产国,却放着本国的提炼设施不用,将稀土类全部送到中国进行提炼。
眼看中国稀土类威胁加大,美国匆忙重建供应链。政府支付补贴重启本国的提炼设施,开始自行提炼。澳大利亚也与日本、越南合作,搭建起了自己的稀土类供应链。
北方稀土在年初公布的资料中写道:“以美国、澳大利亚、老挝、缅甸、非洲等为代表的稀土产业链初具雏形”,“这将冲击中国稀土产业的地位和影响力。”《日经亚洲》也报道称:“竞争国家争相搭建独立供应链,加之中国国内经济低迷,中国稀土企业的销售和净利润损失不小。”
但中国稀土行业仍具备竞争力,产量和埋藏量也具有压倒性优势。但难以再随时拿出稀土停供作为博弈筹码。一方面美日澳搭建起了能够牵制中国的独立供应链,另一方面稀土类回收再利用技术也在加速研发。如果再随意挥舞武器,可能又会像这次一样自食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