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家中村?子是日本“钢琴教母”,1965年以21岁的年龄获得波兰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的第四名,在国际上闯出名声。
苏联解体前的1982年和1986年,她连续担任两届柴可夫斯基钢琴比赛评委。
比赛期间的一个月里,她每天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大讲堂听10小时来自世界各国的年轻钢琴家们的演奏,并将亲身体验一一记录下来。
她的著作《柴可夫斯基钢琴比赛,隐藏在背后的故事》(韩名)最近在韩国出版。
书中介绍了当时在“冷战铁幕”中央掀起的钢琴比赛热潮和各种秘闻,真实而生动。
苏联评委从第一天开始就带着红肿的双眼抱怨说:“偏偏在世界杯期间举行钢琴比赛,为了看比赛一夜没睡。
”看到比赛册子上介绍的身材欣长的美国美女参赛者的照片,评委们都翘首以待,但看到登台的是五短身材,腰圆腿粗的演奏者,评委们顿时发出失望的叹息声。
出版于1988年的这本书讲述了围绕弟子们的演奏,评委们展开的激烈神经战、评分表等钢琴比赛的幕后故事。
中村?子凭借该书获得日本大宅壮一非虚构文艺作品奖。
但书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对日本和中国年轻参赛者进行比较的部分。
中村?子指出,日本钢琴家技巧出众,但对钢琴的理解呆板而缺乏激情,而中国参赛者虽然技巧不足,但表现出很强的个性和创意性。
她在书中写道:“1945年后日本迟迟没能从战败后的打击和自卑中走出来。
尤其是在古典音乐界,西欧发达国家完全压倒贫穷而情绪失落的日本音乐界。
”对本国情况进行了彻底的反省。
反观,文化大革命后随着80年代改革开放的实施,中国的钢琴家逐渐崭露头角,虽然他们的技术还不成熟,但表现得非常自信。
她认为,中国音乐界的发展潜力巨大。
1981年,中村?子访问中国上海音乐学院,她看到学生们用拼凑而成的旧钢琴进行练习。
看到这一幕,她预言中国音乐界总有一天会震惊世界。
她说“中国拥有悠久历史积淀而成的自信、传统音乐的技巧、浪漫主义、庞大的人口和以华侨为中心的强大的海外网络”,如果中国下决心培养古典音乐,未来有可能发生改变。
她的预言在20多年后从郎朗、李云迪、王羽佳等中国年轻钢琴家身上得到了应验。
这本书告诉我们,认真、详细的笔记具有能够预见未来的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