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学术协议会、大宇财团和《朝鲜日报》11月15日举办了“2012第14届硕学系列讲座”,并为此邀请了中国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哲学)陈来和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历史学)葛兆光。
陈来是中国古代哲学、历史、文学等中国招牌国学学者。
15日发表公开演讲之前,陈来和首尔大学哲学教授梁一模于12日进行了对话。
下面为对话摘要:梁一模(以下简称梁):上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将儒家视为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种障碍。
但最近10年里,民官领域都高度关注孔子和儒家思想。
陈来(以下简称陈):社会转折期需要不同于革命时代的思想意识。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道德和个人成功之间开始发生冲突。
青年人正在儒学中寻求人际关系和人生的标准。
儒家思想中的生活规范、价值和文学内涵发挥了积极作用,给生活在当代市场经济社会的中国人带来心灵上的安慰并为社会融合发挥积极的作用。
梁:中国家长在高考前去拜孔庙为子女祈祷,孔子庙还出售能保佑神官发财的符咒。
陈:很久以来,在东亚地区孔子是人们祈福的对象。
但在中国一度消失后重新出现。
祈福只是宗教的世俗功能之一,而宗教的本质在于为人类和社会提供正确的价值观。
梁:儒家思想和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否冲突?陈:儒家思想中勤俭节约和勤劳的价值观为近代化和市场经济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但是,儒家文化给近代社会带来的最为重要的影响是防止其陷入市场逻辑。
近代化是必经之路,但儒家对近代化过程中出现的物欲横流、价值解体和人性丧失等负面现象持批判态度。
这种作用是外来文化和宗教无法代替的。
梁:韩国学者一直强调儒学中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以及对时代的批判作用。
但您总是以儒家理论为基础强调共生和和解。
陈:近代以来强调知识分子的批判作用主要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从儒家思想上看,批判现实只是知识分子的一个侧面,他们还应该为社会风俗的改良和道德伦理的建设负起责任。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古代伦理受到严重冲击。
知识分子既不能迎合现实政治,也不能一味批判政治,而是应该树立新的价值观和伦理。
梁:欧洲等地的思维方式存在局限性,因此,中国文化作为其代替方案备受关注。
儒家是否会走出中国成为世界的普遍思想?陈:近现代时期儒家已经具备了普遍性。
不止是佛教、儒家,其他东方文明的智慧也可以具备普遍性。
应该承认各种文明的普遍性,这就是我所说的“多元普遍性”。
梁:中国以经济和军事领域的飞速发展为基础希望实现“大国崛起”。
中国部分知识分子主张大国崛起应从“文明崛起”做起,就是说中国的崛起在世界范围内具备普遍性。
陈:中国国内称之为“中华文明的复兴”,但我们强调的是“文化自觉”,而不是“文明崛起”。
中国的复兴指的不是单纯的民族国家的复兴,而是“文明”的复兴。
梁:您经常强调“多元一体论”、“民族主体文化”等概念。
但外国学界对“一个中国”的观点持批判态度。
您所强调的概念能否适用于中国少数民族?陈:从种族文化的观点来看,少数民族有自己的文化。
但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其政治认同感必须是多元一体的。
美国人也不是单一种族,但他们拥有共同的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
近代政治的根本任务就是在多元化的分散社会中使所有民族凝聚在一起。
中国人的认同感绝不能脱离历史。
陈来简介:陈来是中国现代最著名哲学家冯友兰(1894-1990年)的学生,是中国代表性“国学”学者。
他从1986年开始担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2009年以建立“中国文化国际化平台”为目标,时隔80年重新成立时,陈来成为第一任院长并任职至今。
他的著作《朱熹哲学研究》(2002年)、《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2002年)等被翻译成韩语出版。
梁一模简介:梁一模一直潜心钻研包括中国古代哲学在内的东亚古代思想的相互交流和影响,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他毕业于首尔大学哲学系,在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东亚思想文化系获得博士学位。
他曾担任翰林大学哲学系教授,从今年开始担任首尔大学自由研究学院教授。
他的著作有《严复:中国近代性和西方思想》。
2012第14届硕学系列讲座▲地点:首尔明洞银行会馆大礼堂▲15日下午3时陈来教授发表《中国文明的哲学思维基础》演讲▲23日下午3时葛兆光教授发表《中国历史进程和认同感的问题》演讲▲网站和咨询电话:www.karc.or.kr (02)6366-0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