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这个人在干什么?”提问的同时屏幕上出现一张戴白帽子的女性照片。
这名女性很像修女,也很像17世纪荷兰画家维米尔笔下的女性。
“像帽子一样的东西实际上是坐便盖。
这是用手机在飞机卫生间里拍下的照片。
” 陆续介绍的照片是美国摄影师尼娜•凯特莎多蕾安的《弗兰德斯风格的卫生间自画像》系列。
“尼娜每次乘飞机时都会拍这样的照片。
为什么呢?她说是因为觉得无聊。
日常生活中的‘乏味’感也会成为创意的源泉。
”20多名20至40多岁男女听到这一解释后纷纷点头。
这是上月17日晚在英国伦敦马彻蒙特街70号“人生学校(The School of Life)”教室内见到的情景。
最近在韩国出版的《人生学校》系列就是以小说家阿兰•德波顿(见图)2008年成立的“人生学校”的讲义为基础撰写的。
德波顿的这一想法源于一个简单的疑问。
即“是否好奇柏拉图和苏格拉底这些伟大的思想家如何去爱以及如何建立关系?在他们的书中寻找答案如何?”因此他成立了“人生学校”,让大家从人文学中寻找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疑问的答案。
虽然是学校,但没有作业,也没有考试。
每天上课3个小时,大家就老师提出的话题进行讨论并自己找出答案。
从大英博物馆(The British Museum)附近的拉塞尔广场地铁站到“人生学校”步行需要5分钟,这里只是一个小型店铺,很不起眼。
一层出售书籍和文具,教室位于地下。
地上铺着柔软的地毯,墙壁上画着画,天棚不高,让人感觉非常温馨舒适。
这里平日晚7时开课,30分钟前会举行茶话会,让课堂气氛慢慢预热。
学生们一边喝葡萄酒、饮料,吃三明治,一边互相问候,很快会成为朋友。
这里给人的感觉就像邻里间的聚会一样。
当天的主题是“如何过上有创意的人生(How to Be Creative)”。
讲师是《人生学校》系列中《如何改变世界(How to change the world)》的作者约翰•保罗•弗林托夫。
弗林托夫曾是《金融时报》的记者,他邀请一些画家、诗人和哲学家作为“嘉宾”站在讲台上。
“西蒙娜•德•波伏娃喜欢在咖啡厅写作,爱德华•蒙克只在房间里作画。
能给大家带来丰富创意的空间各有不同。
下面请大家和旁边的同学讨论一下什么地方最能让你产生创意以及原因。
”讲师说完这番话后,教室内立刻变得热闹起来。
讲师有时会提出具体建议。
例如“可以尝试改变从公司回家的路径。
从小的方面开始尝试新的东西会成为创意的源泉。
” 学校创始人德波顿不亲自授课,只会提出整体运营方向。
今年上半年的讲座目录包括“如何一人独处”、“如何更好地做出决断”、“如何更好地与人对话”、“如何发挥潜力”、“如何克服不安”、“如何面对死亡”等。
最受欢迎的讲座是“如何找到喜欢的工作”。
所有课的重点都是挖掘智慧,以便应用于日常生活。
为了不给学生造成负担,讲义都是一次性结束。
申请者大都是25岁至45岁。
4年里累计学生人数达到1.5万人,每年上300堂课。
听课费从20英镑到195英镑(整天课,包括午餐)不等。
负责经营“人生学校”的总负责人摩根•里梅尔(音)表示:“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和巴西有分校。
我们计划出书,在克尔凯郭尔、弗洛伊德等伟大思想家身上寻找日常生活的答案。
”而在韩国的试讲将从今年5月开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