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舜臣将军的登场,不同时代有不同用意。求贤若渴的大众通过评传、话剧、电影、小说、电视剧等各种形式塑造他们心目中的“李舜臣”,并为之疯狂。
◇日本统治时期和光复前后——抗日的象征
在民族受难时期,李舜臣是与恶势力日本对抗的抗日的象征。1908年丹斋申采浩在《大韩每日申报》上连载《水军第一伟人李舜臣传》,指出:“在与日本抗衡的人中,代表民族荣誉的伟大人物,且最能称得上后世榜样的只有李舜臣。”光复后的1946年,各地开始上演《壬辰倭乱》、《忠武公李舜臣》等话剧。大众开始尽情提及日本帝国主义统治时期不敢说出口的忠武公李舜臣的名字,并为之欢欣鼓舞。1962年,由俞贤穆导演,第一个获得韩国宣传部电影基金的支援,制作出电影《圣雄李舜臣》。导演试图用设置大炮的微型舰船来呈现海战等特殊效果,结果毁誉各半,未曾得到预期效果。
◇著名老演员金振奎对李舜臣执着
在经济发展时期,李舜臣成为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的充满领袖魅力的圣雄,他的《乱中日记》当时誉为国宝,显忠祠也奉为圣域。20世纪60-70年代,著名演员金振奎(1923-1998)自掏腰包制作出电影《圣雄李舜臣》(1971),他本人担任主演。该片虽然吸引14万名观众,但由于耗资1.5亿韩元(在当时相当于15部国产电影的制作费),结果还是赔了本。金振奎的夫人、演员金宝爱2009年于其著作《我的命运之星—金振奎》(21世纪books)中写道:“他(金振奎)小时候就前往日本,受尽千辛万苦,遭受各种凌辱,一提到日本就气得发抖。他将打垮倭寇的忠武公视为民族保护神。他倾尽所有财产,甚至连汉南洞的住宅和餐厅都拿去抵押,贷款制作了电影,但却连成本都没有收回来。”此后两人离婚。但金振奎并未放弃,1977年再次在电影《乱中日记》中饰演李舜臣的角色。
从当时韩国电影市场的规模来看,电影的制作费用过于庞大,难免赔本。但该片当年获得大钟奖最佳影片奖和最佳男主角奖,从电影艺术角度得到了认可。
◇《刀之歌》和《不灭的李舜臣》
1985年,当代人气演员金茂生在历史剧《朝鲜王朝500年—壬辰倭乱》中饰演李舜臣,塑造了严谨、果断的李舜臣。此后李舜臣一度销声匿迹。李舜臣重新亮相是在亚洲金融危机后的2001年。当时韩国传统的父亲和家长形象彻底崩溃,金薰在小说《刀之歌》中深入分析了李舜臣的内心世界,将其塑造为既悲壮又坚强的“真正的男子汉”的形象,从而掀起热潮,并获得当年的东仁文学奖。该小说销售量超过100万册。男性读者的反应尤其火爆。2005年播出的电视剧《不灭的李舜臣》创下33%的最高收视率,同时使本来不出名的演员金明敏一夜之间成为名角。
汝谐古典研究所所长卢胜锡(音)对电影《鸣梁》称:“这部影片还原了历史资料中鸣梁海战的本来面貌,从中可以看到在船上或在岸上为我国水军助威的百姓,所以我认为这是一部‘名品’。让百姓不惜牺牲地帮助他,这种与大众共命运的领导力就是忠武公的真正魅力。”评论家姜有贞(音)指出:“电影的背景所处的无法笑逐颜开的苦难时代,其沉重的内容和信息,仅靠那些新闻或网络留言难以发泄。观众的这种压抑心理通过电影似乎得到了减轻和松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