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词汇”的评选标准并非单纯的使用频率增加,还需具有政治、社会、经济层面的含义。1998年,美国方言协会评选出的年度词汇是“e-”,关注的是e-mail(电子邮件)、e-commerce(电子商务)代表的新世界。2017年,英国牛津词典的年度词汇是由“年轻”和“地震”组合而成的“youthquake”,反映的是为政府主导的脱欧感到愤怒的年轻人积极参与当年的议会选举,让在野党大获全胜的现象。
▶2023年,梅里亚姆-韦伯斯特将表示“真实”的“authentic”评选为今年的年度词汇。给出的理由是“学生是否是论文的真实作者,政客是否真的发表了相关言论,令人生疑。如今连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不能再相信”,“我们正在目睹一场真实性的危机(crisis of authenticity)。”他们尤其关注到生成式AI。通过对表情和声音的学习,AI制作了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的假视频,发表其本人不曾发表过的言论,甚至用已故的约翰·列侬的声音演唱新歌。
▶“authentic”使用频率的增加矛盾地体现了人们对真实的渴望。“因为人们在市场营销和社交媒体中,通过彰显真实来赢得信任。”但有主张认为,人们真正想要的是“看起来真实的谎言”。这在年度词汇中也得到了反映。2006年,梅里亚姆-韦伯斯特将“truthiness”评选为年度词汇时称:“人们不以事实为根据,而是将自己想要相信的东西接纳为事实。”“后真相(post-truth,2016年牛津)”和“假新闻(fake news,2017年柯林斯)”也都出自类似的原因。
▶韩国的情况也没有什么不同。在这个坚信“大庄洞主犯是尹锡悦”的假新闻,不仅不斥责报道子虚乌有的清潭洞酒席的媒体和国会议员,反而用政治献金为其加油助威的时代,真相轻于鸿毛。“authentic”还有一个截然相反的意义,表示“造得像真的”的假的。这难道不是相较于真实,期待合口味的虚假的病态心理反映在词汇上的结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