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6日,伊朗南部阿巴斯港的沙希德拉贾伊港口发生大规模爆炸事故的现场。/EPA,韩联社
上周六26日中午12点左右,港口集装箱堆场发生爆炸。爆炸威力之大以致于约50公里外的地方都能听到爆炸声。港口堆放的2000多个集装箱失火或受损,附近车辆和建筑物也遭到损坏,半径数公里内的建筑物玻璃窗被震碎。有毒烟雾蔓延至整座城市,学校和办公室一度紧急关闭,政府还宣布了紧急状态。沙希德拉贾伊港口每年货物吞吐量在8000万,是伊朗最大的商业港口。在伊斯兰国家伊朗,周六是一周的开始,据当地媒体报道称,事发当时港口有许多员工在工作,造成大规模人员伤亡。
该港口位于代表性石油运输通道霍尔木兹海峡,配备大量石油精炼和出口的化学设施。最初公布显示,事故造成8死、750伤,但28日已经上升至40死、6失踪、1200多伤。事发当天恰逢伊朗在阿曼与美国启动第3次核谈判的日子。因此,社交媒体上传出“是以色列试图破坏核谈判的袭击”的传闻,伊朗政府迅速澄清称:“原因是化学物质保管不当”,排除了恐怖袭击或军事攻击的可能性。27日,伊朗官媒IRNA报道称:“爆炸始于港口存放危险及化学物质的区域。”
据公布的监控画面显示,火势从一个集装箱开始,迅速蔓延至其他集装箱,2分钟后就发生了爆炸。但伊朗政府和官方媒体均未公布此处存放的是什么化学物质。紧接着便出现了声称是从中国进口的导弹推进剂原料的报道。美国《纽约时报》援引伊朗革命卫队消息人士言论报道称:“导弹用固体燃料原料‘高氯酸钠’发生了爆炸。”以色列媒体WyNet报道称:“这里存放有大量今年2月和3月从中国进口的‘高氯酸铵’。”
高氯酸钠和高氯酸铵都是强效氧化剂,可用作炸药和导弹推进剂原料。2024年4月和10月,伊朗2度空袭以色列,共发射了300~400枚弹道、巡航导弹,消耗了相当数量的导弹库存。此后,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不断施压伊朗弃核,以色列对伊朗核设施的轰炸威胁日益加剧,伊朗急需生产大量的导弹。由于上述原因,接连有外媒报道称,伊朗从中国进口了约达2000吨的导弹推进剂原料,其中一部分被置于堆场暴晒引起爆炸。对于类似的报道,伊朗政府一直否认称:“当时港口没有军用货物。”
与此同时,不少人指出,此事与2020年8月黎巴嫩贝鲁特港口的大规模爆炸相似度极高。2013年11月,从格鲁吉亚出发运往莫桑比克的一艘摩尔多瓦籍货船上的2750吨用于制造炸药的硝酸铵被扣押,未采取安全措施在贝鲁特港搁置6年多后发生爆炸。事故造成210多人死亡,7000多人受伤,30多万人受灾。港口主要设施被破坏,黎巴嫩经济也受到了沉重打击。据推算,这起事故造成的直接损失超过150亿美元(约合21万亿韩元)。
事故调查显示,贝鲁特港湾厅和海关在2014年至2017年期间先后6次要求政府对硝酸铵进行处理,但都遭到了无视,暴露了黎巴嫩政府的无能和不负责任。此事引发了一系列反政府示威活动,导致了哈桑·迪亚卜总理政府的倒台等,后续影响恶劣。因此有言论认为,沙希德拉贾伊港口爆炸事故也可能导致伊朗出现政治不稳定的情况。英国BBC等报道称:“因政府应对混乱以及民众对事故原因的质疑,伊朗民心正急速恶化”,“许多人都对政府的无能表达了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