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三地

作品超越争论 中国建筑师王澍震惊世界

王澍荣获建筑“诺贝尔奖”

金美理

查看韩文原文

▲中国建筑师王澍


20世纪70年代,在中国边境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有一个喜欢用手做各种东西的小男孩。
身为音乐家的父亲和做教师的母亲为了让有特殊艺术天分的儿子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而竭尽全力。
他们会不辞劳苦地带着孩子乘坐四天四夜火车,从乌鲁木齐到4000公里以外的北京旅行。
牵着父母的手走遍中国各地的小男孩心中自然而然地对土地产生了感觉。
40多年过后,小男孩站到了世界建筑界的巅峰。
他就是28日荣获2012年普利兹克(Pritzker)建筑奖的中国建筑师王澍。
普利兹克建筑奖是1979年由普利兹克家族所有的凯悦基金会创办并每年颁发的建筑奖。
这一奖项具有国际权威,被誉为“建筑界的诺贝尔奖”。
历届获奖者包括安藤忠雄、扎哈•哈迪德、诺曼•福斯特等世界顶级建筑师。
韩国人尚未获得过这一奖项。
王澍此次获奖在世界建筑界引起巨大轰动。
原因是“在国际建筑界毫无名气的中国本土建筑师获奖”。
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1983年曾获得这一奖项,但中国土生土长的建筑师获奖还是第一次。
出生于乌鲁木齐的王澍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后,跑到杭州开展事业。
他和同样是建筑师的妻子卢文宇一起经营“业余建筑工作室”,操刀设计了“宁波现代美术馆”、“宁波历史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等建筑。
但他并未在国外设计过作品。


▲位于中国浙江省宁波的“宁波历史博物馆”。
为体现历史意义,该建筑采用了回收的建筑材料。
王澍说:“用了一周多的时间研究城市和地形后制定了具体的设计方案,后来有一天晚上睡不着觉的时候利用一个晚上完成了图纸。


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爵说明了获奖原因,他表示:“讨论过去与现在之间的适当关系是一个当今关键的问题,因为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应当基于传统还是只应面向未来的讨论。
正如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
”据评价,王澍设计作品时主要采用中国传统建筑材料灰色石块和木头,将中国传统与建筑相结合。
设计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时,他利用当地传统建筑拆除后废弃的200万块旧瓦铺设了大学新建筑的屋顶。


▲利用当地传统建筑拆除后废弃的200万块旧瓦覆盖屋顶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


首尔大学建筑系教授金承会表示:“获奖建筑师不是享誉全球建筑界的超级明星,而是以地区(locality)为基础务实工作的建筑师,这一点具有重要意义。
凯悦基金会可能考虑了建筑市场上中国的经济地位。
”韩国著名建筑师林亨南(音)表示:“此次颁奖证明,打造一国固有建筑认同感比盲目模仿海外建筑更重要。
这一点给韩国建筑界带来很大启示。


输入 : 2012-02-29 12:42  |  更新 : 2012-02-29 12:42

朝鮮日報中文版 cn.chosun.com
本文版权归朝鲜日报网所有, 对于抄袭者将采取法律措施应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