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特派记者评论]博物馆院子里的孔子

朝鲜日报驻北京特派记者 崔有植

查看韩文原文

“家里年龄大的人会受到尊敬,几代人生活在一起的情景看起来非常温馨。
”如果问40岁以上的中老年中国人为什么喜欢看韩国电视剧,他们大都会这样回答。
中国在过去30多年里通过改革开放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却不得不面对“道德崩溃”这个不愿看到的后遗症。
过去数年里,中国媒体不断报道父母和子女、老师和学生之间各种违背伦理的问题。
在大街上发生事故或遭遇歹徒的人得不到周围人帮助的现象也时常发生,根本算不上什么新闻。
对于在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问题上产生渴望的中国人来说,韩国电视剧可能给他们带来了满足。
中国政府从2005年左右开始推进孔子复活也和这种社会氛围不无关联。
位于孔子家乡山东省曲阜的孔庙被复原,有关孔子的电影和电视剧也不断涌现,大力开展孔子复活运动。
去年年初,位于北京市中心的天安门广场大街街边出现了高9.5米、重17吨的超大型孔子像。
中国执政者的目标是,对外宣传中国的文化实力,对内向社会主义理念和共同体意识消失的地方灌输儒教的普遍伦理观和价值观,谋求社会稳定。
但事与愿违,孔子很难在中国扎根。
对于民族主义倾向很强的中国青壮年群体来说,孔子仍然是19世纪使中国衰退并带来国家耻辱的旧时代象征。
他们反问道:“如果孔子复活,5•4新文化运动又算什么?”主张中国推进政治、经济改革的右派知识分子认为,就像中国历代王朝那样,“孔子复活”只是维护共产党执政体制的手段。
对于他们来说,比起孔子的仁爱思想,更重视自由平等、主权在民等自由民主主义的基本价值和原则。
另外,生存在激烈竞争时代的中国人还将复活的孔子视为祈福对象。
每逢高考季节,北京孔庙和国子监附近的高价考试合格符都销售火爆,拜孔子像祈祷子女通过考试的家长也是络绎不绝。
天安门广场上的大型孔子像在树立100天后的去年4月被移走,其主要原因就是中国社会对孔子产生的这种异质感。
记者不久前来到扩建后重新开放的天安门广场旁的中国国家博物馆。
从广场移走的大型孔子像被安放在三面被博物馆建筑围起的狭窄庭院中。
孔子像整天处于建筑物的阴影下,游客们也不知孔子像被安放在这里。
孔子若想重新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似乎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社会变化。


输入 : 2012-07-14 09:06  |  更新 : 2012-07-14 09:06

朝鮮日報中文版 cn.chosun.com
本文版权归朝鲜日报网所有, 对于抄袭者将采取法律措施应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