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百年韩国]“弱国无外交”一外交官的自杀

朝鲜日报/撰稿=许东贤,庆熙大学历史学教授

查看韩文原文

▲独自一人守护公馆代行公使职务一年零五个月的李汉应自杀之前拍摄的照片和留下的亲笔信。
建国57年后,国家才向他追授建国勋章国民章。


日俄战争即将打响的1904年1月初,韩国驻英国公使闵永敦突然回国,当时刚满30岁的三等参书官李汉应承担起代理公使的重任。
在韩国第一个官立近代教育机构——育英公院学习英语和新学问的李汉应是闵氏的亲戚,但完全不同于从未开展过外交活动的闵永敦。
有两本记录记载了李汉应留在英国外交部的一年零五个月里开展的外交活动。
这两本记录证明李汉应是与利害当事国进行外交谈判的韩国第一位外交官。
李汉应承担起公使职责后立刻向英国外交部递交的长篇笔记和备忘录表明他当时对国际秩序的动向了如指掌。
他提议解散打破东亚稳定秩序的英日和法俄两个同盟,签署英、法、俄、日“四国条约(a quadruple treaty)”,转换为和平体制。
但是,想要推进列强之间实现势力均衡从而守护国家的李汉应的外交努力最终没能战胜英日同盟(1902年)。
日本帝国主义夺走外交权的1904年8月签订第一次《韩日协约》后,李汉应和祖国失去了联系,公使馆运营费的汇款也中断,但李汉应没有放弃。
1905年2月底,他再次发送了主张韩国应该独立的备忘录。
“他什么都不知道(he knows nothing)。
”这是英国外交部副部长助理在备忘录上留下的短评。
正如短评所说,在优胜劣汰的国际政治环境下,弱者的呼吁根本得不到任何结果。
签署《乙巳条约》六个月前的1905年5月12日,他因没有办法阻止国家走向灭亡而产生挫败感。
“国家丧失主权,国民失去平等待遇,所有交涉都充满耻辱。
宗庙和社稷将倒塌,民族将成为奴隶,苟且偷生只会加重耻辱。
”李汉应留下的遗书阐明了自杀的原因。
看到这封遗书的人心如刀割。
他并不是应该以死为亡国赎罪的政权实权人物。
李汉应殉国是一面镜子,让人认识到自己没有实力,只想依靠别人生存的一个世纪前的沉痛历史会酿成什么悲剧。


输入 : 2012-08-21 14:53  |  更新 : 2012-08-21 14:53

朝鮮日報中文版 cn.chosun.com
本文版权归朝鲜日报网所有, 对于抄袭者将采取法律措施应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