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婆子,现在已经有那么多大米了,就让我们报了一饭之仇吧。
过去都快饿死了,现在一个人还吃不上一石饭?”韩国唱剧《兴夫歌》中有关吃饭问题的一段对白反映出吃草根和树皮度过春穷期的草民对米饭的积怨。
饥饿的产物“暴食”曾是韩国祖先们的日常饮食习惯,记录韩国风景的《大东韵府群玉》中还记载了成语“朝饱夕饥”。
“吃野菜、喝水、枕着胳膊睡觉是幸福吗?”朝鲜时代前辈们称颂的安贫乐道的生活只是穷困现实压力下不得已采取的生活态度。

▲朝鲜战争(韩国称6•25战争或韩国战争)时期,妇女们正在制作送给国军官兵的饭团。
抗日时期,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开始侵略大陆的20世纪30年代以后,韩国人民的饮食生活变得更加悲惨。
人均大米消费量从1910年的101公斤减少到1934年的52公斤,足足减少了一半。
由于大米被运往日本,韩国人只能依靠从满洲运来的小米或草根树皮充饥。
1945年光复后,仍未解决根深蒂固的饥饿问题。
南北分裂导致化肥供应中断,朝鲜战争导致大米年产量低于300万吨的20世纪50年代,百姓的饥饿状况达到最恶劣的地步。
用美国产面粉糊口的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前,他们的愿望就是饱饱地吃上“白花花的大米饭和香喷喷的肉汤”。
当时国家的粮食状况非常艰难,只能开展节米运动,奖励混食、分食。
学校会检查盒饭里的大麦数量,到了被定为无米日的周三和周六,大家在杂烩汤里泡的不是米饭,而是面条。
1971年成功培育的高产量统一稻掀起的绿色革命使韩国成为经常吃米饭的“食米民族”。
得益于品种改良和栽培技术的发展,大米年产量在1988年达到顶点605万吨,此后又再次减少,去年减少到420万吨。
产业化成功带来的经济繁荣使人们摆脱了长期以来对大米的执著。
韩国餐桌上摆满地球村各种食物的今天,碗里盛满大米饭已经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