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韩国称“6.25战争”、“韩国战争”)的炮火将全国变成废墟。
学校也不例外,教室几乎一半化为灰烬。
但在无法遮风挡雨、没有屋顶只用木板当墙壁的露天教室里,教育的脉搏也没用停止。
1945年光复时,受到专科以上高级教育的人数还不到总人口的1%。
而78%的12岁以上国民是连字母都不认识的文盲。
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通过各种渠道接受教育的比率还不到总人口的25%。
“忠良臣民”,即打造“听话的奴隶”是殖民教育的核心。
而光复以后,根据“弘益人间”的教育理念,不分身份、贫富、男女,对任何人都敞开的教育大门,点燃了百姓对学习的渴望。

▲图为,朝鲜战争时期,在用木板分隔的避难学校里,女学生们戴着帽子遮挡烈日坚持学习。
在家人离散的痛苦和难以果腹的绝对贫困中,对未来的投资——教育也没有停止过。
在战争带来的艰辛避难生活中也没有停息的教育热潮创下了教育奇迹。
在全世界无法找到第二个的这一奇迹,在上世纪60年代的统计中得以证实。
摆脱日本殖民统治后仅15年,小学数量就增加到1.6倍、初中和高中分别增加了10倍和2倍。
此外,学生人数也分别增加1.6倍、9倍和2.1倍。
特别是战争中掀起的“大学风”让大学数量从19所增至63所,增加了2.3倍,而大学生人也从7819人增至97819人,增加11倍以上。
不仅如此,得益于当时掀起的“留学热潮”,1953年至1978年出国留学人数增至14503人。
其中,12418人(90%)选择了美国。
以物理学会为例,在1名会长、2名副会长和8名常任委员中有9人出国留学,导致1958年定期总会未能如期举行,可见当时对先进知识是多么渴望。
不仅仅是量的增长。
当时的教育也帮助韩国社会取得了质的改变。
上世纪50年代,通过民主、民族教育,使韩国百姓变为梦想自由民主主义的市民,而1960年的“4•19革命”就是其产物。
此外,当时强调的科学、技术教育带来的合理、实用价值观,成为上世纪60年代以后能够创造经济奇迹的基础。
在龟兔赛跑故事里的奇迹成为现实的今天,回想起带动工业化和民主化的动力,正是韩国如火如荼的教育热潮。